事件背景
2024年12月21日(周六),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晚间通过“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公开威胁要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指责巴拿马对使用这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运河的美国海军和商贸运输企业收取过高费用。特朗普在贴文中表示,美国为修建巴拿马运河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财富代价,运河后被“愚蠢地”交给巴拿马管理,但这不是“让巴拿马去向美国、美国海军和与美国做生意的公司收取高昂的通行费”。特朗普指出,“美国是巴拿马运河的头号用户,超过70%的过境货物驶往或来自美国港口”;“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起着关键作用,被认为是美国重要国家资产”。他强调,“巴拿马收取的费用太荒谬了”,“这种对我们国家的彻底‘敲诈’将立即停止”,否则“我们将要求巴拿马运河全面且无条件地归还给我们”。
2025年1月7日(周二),特朗普当天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出于对美国“经济安全需要”考虑,他不会排除通过“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夺取巴拿马运河和格陵兰岛控制权的可能性。
巴拿马运河概述
巴拿马运河(西班牙语:Canal de Panamá)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全长82公里,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运河最宽处达304米,最窄处也有152米,是世界的航运要道之一。
运河在太平洋一侧有两座船闸,在大西洋一侧有一座船闸。在大西洋一侧的船闸有三层,高达21米,每扇有745吨重,但平衡相当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电机即可驱动开合。船室长305米,宽33.5米,船只在船闸中被提升26米,进入人工筑坝拦截查格里河形成的嘎顿湖,通过运河再经过一座单层船闸降到海拔16.5米,进入米拉弗洛湖,最后经过一座双层船闸降到海平面高度进入太平洋。每座船闸都是成对的,所以可以双行,船只在船闸中由轨道牵引机牵引行动。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厘米,并且潮汐较高。嘎顿湖中有几个小岛,是野生动物保护区。
1881年,法国人开始建造巴拿马运河,但很快由于工程技术问题和劳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美国于1904年接手这一工程,并于1914年8月15日建成。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船只来往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时间,使船只能够避开遥远而危险的合恩角附近的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
在运河的建造过程中,哥伦比亚、法国和美国先后控制了运河周边的区域。美国之后一直控制着运河和其周边的巴拿马运河区,并维持多个军事基地,直到1977年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后,美国才着手将控制权移交给巴拿马。美国和巴拿马共同管理运河一段时期后,最终在1999年美军撤出,将运河完全移交给巴拿马政府,并由其所属的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管理至今。
每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只数量从1914年的约1,000艘,增长到了2008年的14,702艘,总装载重量约为3.337亿吨。直到2012年,至少815,000艘船只曾通过巴拿马运河。船只通过运河需要花费11小时。
巴拿马运河状况
巴拿马运河在西北端连接大西洋而在东南端连接太平洋,这与两大洋的相对位置恰好相反,这是因为巴拿马地峡在运河穿越的位置的形状不规则导致的。
运河中包括几个人工湖、几条人工修建或改建的水道和三座船闸。其中阿拉胡埃拉湖被用作运河水库。运河从大西洋一侧至太平洋一侧的结构如下:
- 从大西洋入口处的标记线进入运河,船只将进入利蒙湾(巴伊亚湾),这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海湾,入口长8.7公里。它带来了一个深水港克里斯托弗,促进了附近的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 接下来,一条长约3.2公里(2.0英里)的水道通向大西洋一侧的船闸。
- 加通船闸将船只抬升进入海拔26.5米的加通湖,它包括三层闸门,长1.9千米(1.2英里)。
- 加通湖是由于加通水坝的修建而形成的人工湖,船只将在其中航行24.5公里(15英里)。这里是运河海拔的最高处,湖水由加通河注入,从船闸处流出。
- 查格雷斯河从加通湖流出,长约8.5公里(5.3英里)。
- 库雷布拉峡谷长约12.6公里(7.8英里),穿过美洲大陆分水岭,并从世纪大桥下经过。
- 单层结构的佩德罗米格尔船闸长约1.4公里(0.87英里),从这里开始,运河海拔从9.5米处开始下降。
- 人工湖米拉弗洛雷斯湖长约1.7公里(1.1英里),海拔约为16.5米。
- 两层结构的观花船闸长约1.7公里(1.1英里)。
- 接下来船只将来到巴尔博亚港,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运货物(铁路与航线交汇),巴拿马城也在附近。
- 巴尔博亚港外是运河于太平洋一侧的出入口和巴拿马湾,美洲大桥从上方经过。
综上所述,运河全长77.1公里(48英里)。
巴拿马运河收费
2016年4月1日起,巴拿马运河开始执行一套更为复杂的收费系统。小型船只(长度低于125英尺)在满足搭载乘客或货物时排水量不超过583标准排水量净吨,或搭载压舱物时不超过735标准排水量净吨,或满载时不超过1048满载排水吨,将依照其船只全长征收最小通行费用,收费标准如下(自2015年4月29日启用):
船只全长 | 费用(美元) |
---|---|
不超过15.240米(50英尺) | 800 |
15.240米(50英尺)至24.384米(80英尺) | 1,300 |
24.384米(80英尺)至30.480米(100英尺) | 2,000 |
超过30.480米(100英尺) | 3,200 |
当地旅游业船只超过24.384米(80英尺) | 2,000 |
巴拿马运河历史
一、建造过程
1. 早期构想与失败
-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首次提出在中美洲修建运河的想法,以缩短从欧洲到亚洲的航线。
- 1880年代: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德·莱赛普斯(Ferdinand de Lesseps)主导了第一次运河建设。他是苏伊士运河的成功建造者,但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因技术、财务和疾病(如黄热病和疟疾)等问题而失败,法国项目于1889年破产。
2. 美国接手
- 1903年:美国与巴拿马签署《海-布诺-瓦里亚条约》(Hay–Bunau-Varilla Treaty),获得永久使用和控制运河区的权利。
- 1904年:美国接手运河建设。
- 改进工程设计:采用船闸系统,放弃了法国原本的“海平面运河”设计。
- 控制疾病:由医生威廉·戈尔加斯(William Gorgas)主导的卫生改革大幅降低了黄热病和疟疾的感染率。
- 工程挑战:主要是切割加通山脉的盖拉德切口(Gaillard Cut)以及建造巨大的加通水坝和加通湖。
3. 完工与通航
- 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第一艘通过的船是SS Ancon。
- 1930年代:进行多次扩建和现代化改造。
二、权力移交过程
1. 巴拿马的不满
- 20世纪初期:巴拿马对美国控制运河区的主权深感不满,认为美国对运河区的使用剥夺了巴拿马的利益。
- 1964年:巴拿马学生因运河区悬挂美国国旗问题爆发抗议活动,导致“旗帜事件”(Flag Incident),并造成流血冲突。
2. 托里霍斯-卡特条约
- 1977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与巴拿马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签署了两项条约:
- 《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运河的控制权将逐步移交给巴拿马。
- 《永久中立条约》:确保巴拿马运河将始终保持对全球航运开放。
- 条约规定,权力移交的最后期限是1999年12月31日。
3. 逐步移交
- 1979年:美国开始逐步移交部分运河区的管理权,但军事和运河关键设施仍由美国控制。
- 1990年代:巴拿马加快对运河区的全面接管。
4. 全面移交
- 1999年12月31日:美国将巴拿马运河的所有权和运营权完全移交给巴拿马,标志着长达85年美国控制的结束。美国将巴拿马运河全面移交给巴拿马时的总统是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这是基于1977年由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和巴拿马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签署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该条约规定运河的管理权将在1999年底完全交由巴拿马接管。
三、移交后的运河管理
1.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
- 移交后,运河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ACP, Autoridad del Canal de Panamá)负责管理和运营。
- 运河成为巴拿马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2. 扩建项目
- 2007年:ACP启动了运河扩建计划,建造更大的船闸以适应“新巴拿马型船”(Neo-Panamax ships)。
- 2016年6月26日:扩建后的新船闸正式启用,进一步提升了运河的通过能力。中远海运“巴拿马”号成为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第一艘货轮。
特朗普涉巴拿马运河言论
2011年:
- 特朗普当时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就称,美国归还巴拿马运河是“愚蠢的”。
- 同年,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的市议会还通过了决议,宣布特朗普为“不受欢迎的人”。
2024年8月:
- 宣称中国"控制"并经营着巴拿马运河
- 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建造的,"本来就不应该给巴拿马"
2024年12月21日:
- 发布社交媒体贴文,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发挥关键作用
- 声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重要国家资产
- 批评巴拿马收取的费用"荒谬至极",称美国受到"非常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对待"
2024年12月22日:
- 威胁如果巴拿马不遵守"慷慨捐赠的道德和法律原则",美国将要求无条件归还巴拿马运河
2024年12月25日:
- 宣布任命凯文·马里诺·卡布雷拉为下一任美国驻巴拿马大使
2025年1月7日:
- 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记者会,声称不排除通过"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夺取巴拿马运河控制权
- 批评前总统卡特将巴拿马运河控制权交还给巴拿马的决定是"一种耻辱"
特朗普的这些言论引发了巴拿马、中国等国的强烈反应,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情的发展和进一步走向,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做及时更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