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跑了”这个词汇很火,最先是一篇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如果你再看看最近的报道,日本企业家代表团来访,来访的目的大家心知肚明;然后是“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寻求将其出售华夏银行所得资金汇出中国境外,但仍在就此问题与外汇局进一步讨论中。”到这里,你一定感慨,老狐狸就是老狐狸呀。
李嘉诚密集出售资产的时候,正是本人写“白银算盘”前后,至于具体原因,大家自己琢磨,不多说。
最近一年多,看到一些人对李嘉诚的决定不断拍砖,到了今天,李嘉诚回头告诉人们,什么叫智慧,什么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然后,华为将生产基地迁到东莞,火了一把,最近几天又有报道,华为将在印度建立生产线。这不能算跑,因为富士康等手机代工企业正在印度大规模建厂,手机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基地转移是正常的。每一个产业都是一条产业链,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当然,华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占领印度市场,这名正言顺,但这只能算是小狐狸。
现在又有一位开始火了,那就是许家印,不过,这位老板的“跑”,是首现跑步进入了粮油产业,现在,又义无反顾地跑了出来,许老板为什么跑来跑去?据有关报道:恒大集团和许家印,过去在水、粮油等领域进行了大笔的投入,比如恒大冰泉,曾创下20天砸了13亿做广告的记录。至于在这些产业上投入了多少,外人肯定不得而知,但以许家印的风格,估计是用钱来砸。但9月28日大早,恒大搞出大新闻:将之前投入很大,也期待很大的饮品、粮油、乳业等农牧快消业务一把卖光,交易价格是27亿,曾经的雄心壮志和美好幻想一扫而光。以恒大冰泉为例,其2014年就亏了28.4亿。据有关估计,恒大在相关产业上的投入可能有上百亿,这次出售,应该是属于赔了银子又折兵。
许老板肯定不是因为钱多烧手才忍着亏损而选择快进快出,从恒大集团的中报来看,也不存在现金流的问题,何况,以恒大的经营规模,27亿的收入也实在办不了什么大事。有些分析认为是因为恒大集团扩张的方式不对,长期亏损让许老板忍痛退出。我认为这种分析值得斟酌,以许老板的地位和财力,完全可以建立一套精通经营快消业务的经营班子,他在进入粮油、水、乳行业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决心,如果说没有充分考虑经营问题,有点太低估许老板的智商,咱至少还是教授啊。
无论李嘉诚、华为还是许家印,运营如此大的资本规模,做出他们的决定一定是战略原因,现在的许老板也不例外。
我前面说过,经济整体上会显示两个趋势,这是现在的资产价格、经济趋势和国际局势所决定的。很多人估计只当耳旁风,事实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几乎会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首先是经济军事化。教科书上对于战时经济有如下一段解释:社会经济的活动以优先保障战争需要为主要目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强化,企业和居民的自主经济行为受到部分限制;军工生产膨胀,民用生产缩减;税收增加,通货膨胀,居民生活不稳定,生活水平下降。
未来的亚太,军事对抗会加剧,同时,经济越遭,越需要转移注意力。为了维持军事对抗,居民的消费就需要抑制,这是支持对抗活动的基础。从长期来说,在对抗时期的消费品行业前途并不乐观。从最近的经济指标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正在形成,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一些参数有所好转,但是在消费行业上显示依旧比较低迷,最明显的就是成品油消费税的负增长,等等。这代表的是一种很长时间的趋势。其次就是国有化。资本流出,经济萧条,就必须放弃经济效率实行国有化经济,你说成是挖坑填坑也可以,为的是就业并缓和社会矛盾,同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掌控。
1.军工企业国有化是必然的,是对抗的需要,这无需考虑,然后就该轮到哪些行业?
2.首先是公共事业部门,运输行业首当其冲,前文说过,天津的一些客运线路已经国有。
3.因为公共事业部门既是盈利稳定的部门,同时,如果要进行一系列军事活动,就必须强化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这是基本要求。
4.宣传部门。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会“哈哈”一声,无需多说,考虑到现在的互联网是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以,互联网公司(Micro博?阿里爹地?白毒?)的国有化现在闹得沸沸扬扬,这代表的也是一种趋势。
5.与人们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行业,控制了这些行业,才能稳定社会,才有对抗的基础,粮油蛋乳首当其冲。
在国有化的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会采取何种方式,但是,私人与国家之间是很难平等的,一方处于弱势,大概讲价还价的本钱不多。很不幸,许老板撞到了枪口上。如果国有化,许老板的水、粮油、乳业等公司还是自己的吗?以上两点应该才是许老板忍痛退出的根本原因,否则,这种战略性投资,不会轻易退出。
部分人很多时候喜欢拿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别人,但是真正的智慧的人总是在大众察觉之前就开始行动,等到大众开始看见“冒烟”的时候,智者已经坐下来喝茶了。上半年,德银就已经出手了华夏银行的股份,大家知道,因为美国监管部门的罚款,德银现在是嗷嗷待哺、急需银两,可面对今天的形势,估计也只能在德国急得冒火、骂街,当然,如果他们遇到李嘉诚的时候,还是会展现绅士风度的,一定会低头施礼:服!
到了这个时期,关于就业选择、孩子读书、长期投资等事情,就已经很明了,我在博客中写了很多有关方面的文章,照做就是了。如果还想不清楚,那只能到中学课堂去回炉。
最后,将一篇过去的旧文章复制在这里:
白银算盘(节选)
清朝在1660—1670年间,米价达到最低水平(关于明清大米的价格走势见《如松看货币之道》,下同)。然后,在整个康熙在位期间,米价都是震荡上升的趋势,但上涨很缓和,特别是康熙后期,米价小幅回落。在低通胀的时候,财政收入的购买力有保证,清廷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所以,康熙帝在位时,平三番、定台湾、远征新疆,社会也相对稳定,康熙皇帝在历史上建立了很高的声誉。
雍正在位时期和乾隆登基初始,米价开始上升,到1740年左右,米价剧烈上涨,这种涨势一直持续到1760年以后才出现短期的回落。然后就是更加猛烈的上涨。1722年—1760年间,米价涨幅大约一倍,其中主要是在1750年前后完成的.
这说明,在乾隆即位(1735年)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胀逐渐上升,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所以,雍正帝即位伊始就采取修生养息的政策,以勤修内政为主,这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本人认为,从审时度势来说,雍正帝在清朝首屈一指。在乾隆时期,不断的通货膨胀造成人民生活环境恶化,各地揭竿而起,虽然乾隆皇帝东征西讨,但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乾隆沾沾自喜的十全武功,连火星人都会害羞。
严重的通胀意味着生产效率下降,白银资本价格下跌。
明朝在张居正改革时期,金银比价达到1:5.5(金银比价数据见《如松看货币之道》),意味着白银很贵,生产效率很高;当时欧洲的金银比价是1:12左右,白银便宜,生产效率低。所以,白银流入清朝。到康熙时期,清朝的金银比价在1:10上下小幅波动,英国的金银比价在1:15左右,欧洲的白银还可以继续流入清朝。从雍正即位开始,清朝的白银价格开始下跌,到乾隆皇帝在位的1750年前后,白银价格剧烈下跌,说明随着通胀的不断恶化,经济效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相反,英国在18世纪中期,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资本升值,虽然这时的英国已经是事实上的金本位,白银逐步退化为普通金属,但白银的财富属性不会立即改变。工业革命带动资本升值的同时,白银价格开始回升。
到1751—1760年,清朝的金银比价是1:14.90,而英国的金银比价已经回升到1:14.55,说明英国的银价高于清朝。白银不具备继续流入中国的动力,而是显示流出的趋势。也恰恰在1740~1760年间,清朝的米价上涨的最猛烈,通胀最严重,这说明白银价格剧烈下跌,生产效率剧烈下跌,形成白银流出的动力。
一方面,通胀不断上升意味着清朝以白银表示的财政收入的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白银流出,经济萎靡,意味着清朝的财政收入无法增长甚至萎缩。堂堂大清面临“穷死”的威胁。
经济效率下降,意味着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贸易就会出现逆差;而白银资本外流,形成资本逆差。明朝开启的双顺差时代过渡到了乾隆皇帝时期的双逆差。
生产效率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力耗尽,而通货膨胀不断发展,现代经济学的术语就是滞胀。财政收入萎靡甚至下滑,而通货膨胀不断发展,财政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就会出现断崖,让大清面临穷死的威胁。基于崇祯皇帝刚刚上演过一样的曲目,乾隆皇帝只能巴拉自己的算盘。
乾隆皇帝肯定不想到煤山上和崇祯作伴,这是一定的。那就只能想招:第一,提高经济效率,也就是提升资本(白银)的价格。可决定经济效率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效率,让乾隆皇帝放弃专制的封建体制,有点过于奢望,乾隆皇帝自然不同意。第二,管制进口,也就压制了贸易项下的资本外流。同时,管制白银外流。这些就控制了财政收入的被动收缩。这很省事,也不会威胁乾隆皇帝的集权地位,自然是开心的。
乾隆皇帝选择是闭关锁国,实际是选择滞胀继续深入,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十八世纪末期,米价再次剧烈上涨,开启新一轮通货膨胀。
当然,最终选择的是落后,是被动挨打。
闭关锁国的措施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的1717年就已经部分开始。此时的主要原因或许还是基于军事和文化的原因。到了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一口通商”政策开始了,意味着闭关锁国正式启动。这样的选择,是清朝的国体所决定的。
这篇文章就是最根本的经济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学的定律、原理虽然相同,但所表现的现象完全不同,结果更不同,因为经济永远是为ZHENGZHI服务。所以,货币学永远是经济学的命根,他一手支撑的是各种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而另一手牵着文化、体制。研究好了货币,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如松
原文标题:同志们,为什么跑?为什么还折返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