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说到气候的问题,气候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这个危机虽然发生的时间很难预测,但个人意见认为四五年以内比较危险(但这些问题不便细说)。既然如松将自己定义为圈子内所有人的参谋,就觉得今天有义务再次重申。
所谓人类工业活动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地球温度升高的罪魁祸首,明显是谬论。公元前8000年,那时的人们还没进入化石能源的时代,人类没能力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但气温一样上升,其它时期也一样。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气温骤降的时期,最典型的是西汉末年、北宋、元朝末年、明朝的1600年之后。在古代封建社会,每个气温骤降的时期,基本上都是旧的王朝灭亡的时候,这是天道与人道。
气候骤变距离今天最近的当属1600年后开始的气温骤降,到崇祯登基(1628年)的那一年就达到最冷,前后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说明气温变化是非常剧烈的。事实上,这样的时间段内依旧可以细分,主要的降温时间段会集中在很少的年份(我倾向于1618年前后),因为气候的变化往往不是平滑的,而是台阶式的。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与明朝中前期的气温是相对接近的,在这样的温度下,古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哪?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之后,英宗之弟朱祁钰(代宗)登基称帝。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在江苏的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南方的柳州等地,河里的鱼都冻死光了。
我在《如松看货币之道》中还专门讨论过,虽然北宋中期开始转冷,但不严重,温度骤降的时候应该发生在宋徽宗登基(1100年)前后的十几年间。最明显的证据是: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还可以通车;1118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才停止,江、溪鱼皆冻死;1153—1155年,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1170年阳历10月,北京西山遍地皆雪(比现在提早一个月或更多)。
基于当代社会已经与古代社会不同,化石能源的开发,人们保暖、取暖的能力提高,所以,一些自然界的客观情形更值得关注:在北宋1118年和明代宗的1453年,都曾出现河鱼冻死的现象,一个在永州,一个在柳州,距离也不远;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还可以通车。1153—1155年,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而明朝的1513年,也出现了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结冰、可以行车的情形;同时,另外一个情形也需要注意,无论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还是明朝的中前期,降雪月余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这些东西很枯燥,很多朋友感觉距离很遥远,但是,记住这些自然现象没坏处。2012年前后,如松在新浪博客中说过,几年后广州很可能降雪,结果去年冬季1月,广州100多年来首次降雪,今年的可能性甚至比去年还大,这也是重要的标志。
为什么今年不断强调气候?是有原因的!今年全国各地进入冬天的时间普遍比往年早半个月左右,下面是一位网友的留言,原封不动地复制在这里(未经本人同意):“刚电话黑龙江绥滨县老家,水稻因为提前下雪很多都埋在雪里了,农民以为不会这么快降温,以为小雪不影响收割水稻,结果雪后直接冰冻,大部分都埋雪里了。我家人因为性子急,早了一天全都收回来了。但还是低温灌浆不足,瘪稻子比往年多。事实证明老师所言真实不虚,敬佩!更感恩老师给农民及时提醒,我已经告诉他们明年选成熟期最短的种子,希望留一点生机给农民!再次感谢您心系苍生,福德绵长!”那么,未来的局势如何哪?
据中国天气网信息,11月24日(旧历10月25日)凌晨,华北平原北部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达到-10℃左右,最低温度0℃线将位于长江中游至江淮之间(注意这句话),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最低气温将达到4~8℃。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尚是旧历10月,最冷月一般是1-2月,他们有可能成为溜冰场吗?
再看北京,明朝北京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通过核实,发生的时间是在旧历10月中旬的前期,罗通在居庸关守卫,往城墙上倒水结冰,打退了也先部队的进攻。按估计,当时的最高气温应该在零下2-3度以下(否则难以很快地结冰)。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21日(旧历10月22日)的最高气温为0度,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首次最高气温跌至冰点。22日(旧历10月23)、23日(旧历10月24),最高气温是-3度,这基本符合了罗通往城墙上倒水冻冰御敌的条件,仅仅比当时延后了10多天。
下周将是北京三十年来同期最冷的一周。
明年以后的情形大概怎么样?
根据杨学祥先生的数据,2016-2018年初,拉尼娜事件有极大概率还要持续,2017年11月-2018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与1983-1984年相同(1984年1月南方爆发雪灾),现在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7-2018年太阳黑子数量很可能有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这非常重要)。
按个人判断,下一个冬天很可能比本个冬天可能更冷,开启的也可能更早(到时会继续观察)。
2019-2021年,为可能的强拉尼娜年、2020-2021年冬为强潮汐时期,2021年1月天文条件与竺可桢先生研究的我国5000年冰期相吻合,在1654和1676年1月曾经造成我国南方唐代引进的柑橘园因为特大雨雪冰冻而全部灭绝,长江封冻(注意这点)。2020-2021为赤纬角最大时期、太阳黑子最低年。
所以,2019-2021年的冬季很可能更为寒冷。
杨教授的这些数据实际上也与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教授的预测相符,也与一些专家关于太阳磁场镜像的研究相符,他们认为2020年后,地球将开启新一轮冰期。
更明白一点说,现在很可能就是突变的起始。气候有时很温柔,但气候也会突变,是这里的读者每个人必须牢记的概念。
这可以给人几个潜在的指引:
- 亚欧大陆北方地区的居民应该尽量向南迁移;
- 虽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收割逐步实现机械化,提升了农业的效率,但长城以北、华北北部的农地承包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如果收成下降或不能实现收成,这些农地就没多少意义;
- 南方旱涝保收的农地的价值提升,一些小城市的地位提升;
- 当今的纸币信用较低,如果气候造成减产(基本肯定),通胀会使得社会问题比较严重。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推论,据此投资后果自负。
由于历史气温数据缺乏,不能精细研究,请大家谅解。但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牢记,气候的指引,人力是无法左右的。
有朋友劝我,不要说天机,可是,这又是责任,应该怎么办哪?今后尽量少写吧!
作者:如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