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 说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用白话来解释是说:
追求政教礼乐这类学问,(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增加,欲望也会不断增加;追求对“道”的体悟,(欲望)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一直到返朴归真,达到“无为”的境地。掌握了事物内在的真相,就不会胡乱去做,也就没有一件事做不成。治理天下,经常要用清静无为的方法。至于政治措施繁多严苛,就不足以治理天下。
这一章,是老子学说中非常经典的核心内容。
老子在此不是不承认知识的重要性,相反,他认为知识越积累越丰富。但他也否认知识本身对认识世界的作用,认为认识宇宙的规律和根源,要依靠心灵的“玄览”和“静观”。
这里的“玄览”的意思是:深见其理。以慧内照,故云玄览。也就是用自己的智慧,洞悉这些宇宙万物(知识)背后的玄机。“不出门就能够认识天下”,是“涤除玄览”的通俗解释。当做到“玄览”之后,就可以“静观”。
大家或许认为这段话很难理解,其实不然。我一直认为,基于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现在的年轻人的知识更丰富,也就形成一种现象,无论对任何事情,它们都会问出有“这种可能”“那种可能”……,各种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我经常遇到网上朋友提出这类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有时很疲惫。当你认为有无数种可能性的时候,就会去追逐不同的结果,由于不同的结果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利益得失,让自己的欲望无限度地膨胀,也就无法做出丝毫有意义的决定。这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这是求“术”无度,求“道”匮乏的自然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透过直观体悟(知识)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更明白地说,就是要剔除自己的主观因素(清净自己,清除主观欲望),寻找问题的核心内涵,这就是求道,得道之后自然清静(告别浮躁),也就可以无所不为。
以实现自己的欲望为期望、以现象(以往的知识)指挥自己的行为,就是无道。
今天就从80年代初期开始说起,中美都一样。当时,美国政府的债务率很低,大约是36%。中国就更低,个人没有债务,国家和企业的债务也很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需要央行用货币扩张来推动,就需要不断印钞。要记得:每一张钞票都是债务!!!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加速发展,不用担心央行的欠条成为坏账(赖账不还)。
次贷危机之后,央行更加拼命印刷欠条,可是,无论中美的经济增长与次贷危机以前相比都大幅下降了。此时,还欠条的速度严重下滑,而债务就只能像气球一样加速膨胀。国家与企业没有不同,当企业的利润率下滑之后(这与经济增速下滑相伴),利息不断增长,债务螺旋式膨胀。
债务爆破的时候,自然是债务危机。
这就是今天!虽然它还仅仅显示在局部,比如东北、山东。
央行自己能还上这些欠条吗?不能!他怎么可能代替全社会的生产活动、创造那么多的财富?这是决然不可能的。未来,只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 第一,央行回收掉这些欠条,这需要财政紧缩,也是美联储即将做的事情。但美联储回收这些欠条的速度,一定比纸币实际贬值的速度更慢,甚至长期来看只能用轻描淡写来形容,因为它不能让美国政府破产。长期的通胀可以稀释这些美国政府的债务,让美国政府受益,因为美国政府也很难快速地还清自己的债务,甚至最终都还不清。
- 第二,如果一些社会财政无法紧缩,基础货币无法回收,那就只能赖账。结果你手中的欠条(纸币)就只能是快速纸张化。(这一过程就是央行不断印钞冲抵坏账、满足财政缺口)
第一种方式是纸币慢性纸张化,第二种方式是纸币快速纸张化。世界的未来只有这两种走向(也可以说是同一种结果,只是程度的差别),哪有那么多的可能?当以这两种方式为基础的时候,无论分析任何问题都没有那么多的可能,在同一个社会中,只有一种可能。
当今的社会,任何国家的国家机器都是信用维持的,如果没了钞票的信用,国家机器就难以运转,社会动乱就会到来。那时,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就必须转移注意力,民族主义也就崛起(我过去曾预测英国公投后会脱欧,也预测川普将上台,这些都是基础内涵),战争就是唯一的前途。
没有第二种可能。
当认识到知识背后的核心内涵之后,君王就不会去扰民,无论生活和工作也都是淡静的。
当内心对未来清晰之后,就不会有无限的欲望,就会告别浮躁。而是无欲无求地专注自己的事情,最终实现无所不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