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伊朗发现石油,拉开了石油开发的序幕,中东由此成为20世纪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战争开始爆发。
在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曾三次大规模使用了“石油武器”,皆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恐慌甚至危机。第一次使用是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采取切断苏伊士运河、实行石油禁运等手段,使欧洲陷入严重的石油恐慌,美国不得不对欧洲实施“油援计划”,向欧洲输送石油,直到1957年4月苏伊士运河恢复油轮通航,欧洲石油危机才开始缓解。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严重,所以,一心想收复失地。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以双方又进行了两年的“消耗战争”。通过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队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强,遂决定从苏联购置大量的武器装备。美国则大力支持以色列。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大力加强军备。1971年5月,又与苏联签定了友好合作条约,但苏联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问题上一拖再拖,到1972年4月,萨达特再次访苏时,苏联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
5月,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后,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苏联的举动引起埃及的极大愤怒。7月8日,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在10天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的一切军事设施,或者卖给埃及,或者全部撤走。这一举动,是埃及摆脱苏联控制,突破“不战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骤。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埃及颇为有利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共同商讨未来战争的战略。会后,埃及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4月,又在开罗召开了阿拉伯各国参谋长会议,统一了未来的作战思想。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埃、叙制定了多种迷惑以色列的措施。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为恕罪日战争爆发,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军队获得初战胜利,在西奈半岛,以色列军队损失了一个装甲营;在叙利亚方向,以色列巴拉克装甲旅在戈兰高地遭到重创,旅长阵亡,以军退守。战后四个月,以色列发生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声讨当时的领导人为什么在战争初期战败(以色列有时间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
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5日),埃军进攻受挫,以军实施反攻。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御阵地后,又采取正面突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仅40公里,对大马士革郊区进行猛烈炮击。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军则撤至首都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防守。此时,伊拉克和约旦军队急速到达战场,遏制了以军的进攻。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 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当以军在北线反击时,埃军为增援叙利亚,决定向以军发起进攻。10月14日6时,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以装甲师、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以军也投入了约800辆坦克,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埃及军队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第三阶段(10月15日至24日),西线以军向埃军发动进攻,北线以叙两军对恃。10月16日,以军三个旅向埃及军队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的情报,抓住埃军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有利时机,从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摧毁了埃军几个防空导弹阵地,并迅速组织了5个旅的兵力,在空军的支援下,源源不断地度过运河。18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到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切断埃军2、3军团的退路。此时,东岸以军也配合发动攻势,使第3军团腹背受敌,被以军团团包围。此外,以色列军队还向埃及腹地挺进,距离埃及首都开罗仅仅101公里。24日,在以色列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由于美国不准许以色列围歼埃及第3军团,对以色列施压,在世界大国的调停下双方实现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海军战败,只能在港口龟缩不出。让美国的部分军援可以沿海路抵达以色列。
这场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其它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
这次战争中,沙特、科威特、摩洛哥、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人、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西亚、古巴、约旦、伊拉克都为埃及、叙利亚提供了资金和武器援助,有些国家还派出飞机和地面部队参战。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支持埃及、叙利亚,而欧美国家主要支持以色列,这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它们再次拿起石油武器。
虽然从上世纪初中东就开始发现石油,但直到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虽然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中东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为了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打击西方。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决定提高石油价格,17日,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压缩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供给。欧洲在后来的行动中退缩了,但并没有让美国改变决定。19日,美国宣布对以色列进行22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在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战争的紧要关口进行这种援助,自然会彻底激怒阿拉伯国家,当天,利比亚首先宣布对美国禁运石油,次日,海湾国家集体对美国石油禁运。到12月,世界市场每日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12月下旬,海湾国家宣布集体提价。
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74年,英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0.5%、-1.75%、-3.25%,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而阿拉伯国家大发石油财,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从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从此,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家成为石油土豪。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 第一,欧佩克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开始拿到大部分国际原油定价权。现在,美国页岩油和俄罗斯原油生产的崛起,美俄必定希望重新博弈原油定价权,这也是美俄现在在中东博弈的动机。所谓打击IS更主要是过程和手段。
- 第二,欧美在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自有其经济的内部问题,但石油危机严重打击了它们的经济,加剧了滞胀,也使得滞胀的时间延长了。
- 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战争初期以色列战败,军火消耗巨大,库存不足,紧急呼吁国际支援,但被欧洲国家拒绝(在阿拉伯国家的威胁下退缩了),只有美国同意支援。由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拒绝为美国——以色列之间的军火运输提供机场服务,只有葡萄牙的一座机场愿意提供给美国、以色列使用,结果葡萄牙成为美国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援助的中转站。在葡萄牙至以色列的航线上,美国运输机必须沿着极度精准的航线穿越地中海,航线的南边是有敌意的阿拉伯国家、容易遭到导弹的袭击,北边是拒绝开放领空的欧洲国家,任何偏离的飞行,都有被击落的危险。美国第六舰队和以色列空军飞机执行护航任务,结果没有任何一辆运输机遭到骚扰。
这是以色列的生死关口,当以色列向国际社会紧急求助的时候,库存只有48小时的弹药,一旦弹药消耗殆尽,以色列有灭国的威胁,此时,只有美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天,大家都知道美国、以色列是铁杆兄弟,这就是来源。当时的行动被称为“五分钱援助行动”,尼克松总统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美军还将正在服役的F-4幽灵战斗机涂抹掉美国标志后,由美国飞行员直接飞往以色列,交给以色列空军投入战斗。
在中东,美国唯一忠实的、可信任的盟友永远是以色列,而欧洲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到今天也是如此。
基于苏联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夕对待埃及的态度(虽然战争期间苏联对埃及和叙利亚也给予了军事援助),让阿拉伯国家在对苏态度上最终陷入了分裂,为美国争取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打开了缺口。埃及人口中84%为逊尼派穆斯林,也所以,后来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基本都倒向了美国。
第四次中东战争自然少不了库尔德人的事。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的创建可以追溯到1970年3月,在历经了几年的战争之后,伊拉克政府与库尔德人达成的自治协定。1973年,美国与伊朗国王达成秘密协议,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秘密资助库尔德人与巴格达对抗,也可以满足库尔德人欲独立建国的愿望。为了报复,伊拉克政府在1974年对库尔德地区发动进攻,爆发了巴格达与库尔德人之间的又一次战争。后来,巴格达通知德黑兰,如果停止对库尔德人的资助,愿意满足伊朗提出的条件。结果伊朗切断了对库尔德人的支援,库尔德人战败。
1973年10月,伊拉克派遣大量的武装力量进入叙利亚与以色列开战,也就清楚库尔德人的独立建国运动对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阿拉伯一方所带来的牵制作用,也就清楚在今年9月25日伊拉克库尔德进行建国公投的时候,以色列为何坚决支持库尔德人的主张,因为它们是一伙的。何况以色列人和库尔德人在中东几乎处于相同的境地,一旦库尔德人实现建国,自然与以色列是铁杆盟国,双方的处境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以色列比当时愈发强大,很多领域都迈入世界的先进行列,而阿拉伯国家似乎没多少变化。
今天中东的局势,不过是以往的持续。以色列对叙利亚毫不手软,对伊朗恨得咬牙切齿,欧洲对中东事务依旧打酱油,美俄争斗是主角。但库尔德人的重要性开始提升,叙利亚被严重削弱,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大部分已经是美国的盟友。
中东战争已经进行了五次,但并没有结束,未来很可能还会有第六次、第七次,这是中东的地位决定的,有可能出现新的十年会战吗?很可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