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先搬好,财主今天要问你一个无比深奥的问题。
——你家有多少钱?
你心里的小算盘,噼里啪啦地开始算了:
第一,现金钞票当然是钱,拿出去就能花;
第二,活期存款算不算钱呢?当然可以算做是钱!随时就可以换成现金;
第三,定期存款、支票、存折算不算钱?当然也算是钱!只要我愿意,损失一部分利益就可以将其变成现金;
第四,我家购买的国库券算不算钱呢?我家购买的股票算不算钱?这个……
第五,我家的房子大部分还是贷款,算不算钱呢?这个……
……
小算盘打下来,估计,你自己都该疑惑了:
“钱”的标准,到底该怎么确定?
对一个国家,问题也完全一样。
我们拿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布的2019年6月份金融数据来说话,截止2019年6月底:
流通中货币(M0)余额7.26万亿元;
狭义货币(M1)余额56.77万亿元;
广义货币(M2)余额192.14万亿元;
央行资产负债表36.36万亿元。
流通中的现金,被称为M0,这是货币统计的第一个层次,它指的是真正由央行所印出来的实体的钱(包括纸币和硬币),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钱包里的钱”,目前是7.26万亿元。
狭义货币,被称为M1,是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这是统计可以迅速无成本变成现金的钱的总量,目前是56.77万亿元。
广义货币,被称为M2,是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这就是人民币的第三个层次,这是统计的基本可以做到无成本变成现金的钱的总量,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惊人的192.14万亿,折合美元高达27.92万亿,位居世界第一位且远远超出其他经济体,相当于(美国+欧元)广义货币总和。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从央行本身所释放信用总量的角度看待钱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央行真正印钱的总量,也可以当作基础货币(MB,Money Base)来理解,目前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高达36.36万亿元,折算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略高于欧央行与日本央行,而世界央行的老大——美联储,其资产负债表反而只有3.8万亿美元,远低于中国、欧元区与日本。
当有人问,中国印了多少钱,就像有人问你家有多少钱一样,从不同层次来看,上面的4个答案都是可以的——当然,大家最常用的,是广义货币(M2)和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
有人问,是不是全世界其他经济体也都这样的?
是的,大致如此。
自信用货币体系建立以来,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根据变现能力,将货币分为4个层次: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金融机构外的短期金融工具。
2000年的时候,IMF编织了一个《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按照从属于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货币持有部门和货币发行部门来定义货币。
M0=现金,包括流通于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狭义货币M1=M0+活存+邮政汇划资金+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外币存款、各种通知放款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比如政府短期债券、银行承兑汇票。
虽然IMF有统一规定,但因为各国货币和金融基础区别很大,所以在钱的定义上,各国也有所不同,这里列出美欧日英印(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的货币层次划分。
(一)美国
美联储从1960年开始公布货币统计数据,早期只有M1,且把M1当做货币政策目标,1971年开始公布M2、M3,后来还给出了总流动性L的统计方法。
1993年,美联储放弃货币数量管控政策,以利率为宏观调控的手段;2006年3月,美联储认为M3不能提供更多经济信息,不再公布M3。
美国的货币统计分层如下:
M1=国库、联邦储备系统和存款机构以外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不包括存款机构、美国政府、外国银行和官方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非银行发行的旅行支票+其他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性质相近的存款(比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自动转账服务ATS等);
M2=M1+储蓄存款+存款机构发行的隔夜回购协议+美国银行向美国居民发行的隔夜欧洲美元+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小额定期存款+零售市场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合并调整;
M3=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MMMF+存款机构发行的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合并调整;
L=M3+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政府债券等短期流动资产。
(二)欧元区
欧盟基本代表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信用货币的看法,三个货币统计层次简洁明了:
M1(狭义货币)=流通中的现金+隔夜存款;
M2(中间货币)=M1+两年以下的定期存款+三个月以内的通知存款;
M3(广义货币)=M2+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票据+两年以内的债券。
欧元区的货币统计,基本就是按照这一层次来分。
(三)英国
同样位于欧洲的英国,对于货币层次的划分比较复杂。
1970年,英国开始公布M1、M2、M3,按在此后的40年内进行过18次调整,而且增加了M4、M5。在调整中,英格兰银行认为M1、M2、M3重要性在下降,故1992年开始只公布M0、M4,目前英国主要公布现钞、硬币(NIBM1)和M4。
NIBM1=流通中的纸币与硬币+非银行私人部门(NBPS)无利息收益的银行活期存款;M1=NIBM1+NBPS有利息收益的活期存款;
M2=M1+非银行非建筑协会私人部门NBNBSPS可签支票(数额小于1万)+1个月以内的建筑协会存款:
M3=流通中的纸币与硬币+银行对NBPS的英镑债务;
M4=流通中的纸币与硬币+银行和建筑协会对NBNBSPS的英镑债务;
M5=M4+NBNBSPS持有的国债、银行债和其他短期金融工具。
(四)日本
日本自1949年之前就开始进行货币数量统计,当时主要统计货币流通量和银行券,1949年纳入活期存款,1955年扩大到即付存款,1967年增加定期存款,后又多次对货币统计进行调整。
目前日本央行对于货币统计的层次如下:
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可转让性存款+CDs;
M3=M2+邮政、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和劳动金库的存款+货币信托和贷方信托存款;
L=M3+除货币信托外的财产信托+投资信托+金融债券+银行发行的固定利率债券+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本国政府债券+国外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债券。
(五)印度
印度从1935年7月就开始公布其货币统计,1961、1977、1998年对其进行调整,并在1998年构建了新的货币统计NM2、NM3。
和印度多彩多姿的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一样,印度央行居然设计了7个层次的货币统计,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层次的货币统计分别为:
NM0(基础货币)=公众持有的现金+银行在印度储备银行的存款+印度储备银行的其他存款;
NM1=公众持有的现金+企业的活期存款+印度储备银行的其他存款;
NM2=M1+1年以内的定期存款;
NM3(广义货币)=NM2+大于1年的定期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银行系统的通知或定期存款。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货币供应量一度成为央行们观察经济运营的最重要指标,美国里根当政和英国撒切尔当政时期,甚至将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遏制经济滞胀的主要手段。
但是,19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西方经济体现在的货币供应整体增长十分稳定——甚至可以说过于稳定,以至于很多时候,无法从货币供应中发现经济运行的问题,反而都是经济问题爆发之后,才能看出他们并不明显的一些小变化。
因为货币供应数据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政府以及财经媒体,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关注度并不像以前那么高——2008年以来,因为欧美各国持续的QE政策,大家更关注的是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
下表即为2019年一季度全球六大经济体的央行资产总额、广义货币供应的本币及按照汇率折算为美元的情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