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财主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M2为192.14万亿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为美元大约是27.9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统计美国和欧元区的M2数据,分别是14.7万亿美元和13.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M2,基本等同于“美元+欧元”。
问题是——
2018年中国的GDP,既没有超过美国,也没有超过欧元区,然而货币供应却相当于他们两个的加和,是不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
要首先解释清楚的,是统计内容差异。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2000年编写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对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有如下定义:
现金M0,包括流通于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邮政汇划资金+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外币存款、各种通知存款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比如政府短期债券、银行承兑汇票。
中国的货币统计与IMF规定基本一致,但美国和欧元区对于货币统计的规定却与IMF规定有所差异。
美国虽然有M1、M2、M3的区别(M3自2006年3月起不再公布),但并没有明确说M2就是广义货币供应,只是大家按照惯例称之为“广义货币”;对欧元区来说,也用M1、M2、M3区分了货币层次,且M3被明确定义为广义货币,但欧元区M2和M3数字相当接近,用M2代指广义货币也无可厚非——例如,2019年6月,欧元区M2为120万亿欧元,而M3为126万亿欧元。
(想了解各国货币层次划分,请点击“钱,钱,钱……”)
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区别,不影响在官方数据统计上,中国的广义货币基本相当于美元+欧元总和的这个判断。
中国实体经济GDP不到美国2/3,境内货币量却达到了美国的190%,按道理来说,中国境内应该普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肯定涨翻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境内除了大城市房地产确实比罪恶的欧美国家贵很多之外,其他日常消费品价格,整体上并没有比欧美贵出很多,甚至便宜不少。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我以中美两国的差异为例,讲三个层次的原因。
第一层原因,当然是货币统计所涵盖的内容,本质上有所区别;
第二层原因,是因为融资体系的根本差异,导致货币统计内容不同;
第三层原因,是因为金融体系的基础不同,导致融资体系的核心差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中国的M2=
流通中的现金(实物纸币+硬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这些内容,基本包括了民众、企业、机关团体等全社会所有能充当货币的资产,所以其统计相对于中国的金融环境来说,非常全面和完善。
相比之下,根据美联储规定,美国的M2=
银行和国库体系以外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非银行签发的旅行支票+其他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性质相近的存款+储蓄存款+存款机构的隔夜回购协议+美国的银行向美国居民发行的隔夜欧洲美元+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定期存款+零售市场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看起来,美国统计得似乎比中国的统计更为完善,但实际上,作为全球第一大资本输出国,美国人整体储蓄水平很低,无论是存款还是流通的现金,统计下来其实并没有太多。
另一方面,美国的金融市场发达,高达20万亿美元的不同期限的国债在金融市场上流通,和货币基本没什么区别,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持有国债作为类现金头寸,而国债也是影子银行体系运营最主要的“货币”,相比之下,中国的国债规模较小,在市场上流通也不够广泛。
根据当代西方经济学里严格的货币定义,货币就是货币,国债就是国债,两者不能混在一起统计,中国的货币都是显性货币,所以统计数字巨大,而美国的货币相当一部分是隐性的国债,所以显性货币统计上远远小于中国。
实际上,如果把市场上流通的美国国债和中国国债都加入到各自的广义货币统计中来,那么中美两国的广义货币量应该相当接近,绝不是现在中国远远超出美国的情况。
进一步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显性和隐性货币统计的差异?
美国的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主要以企业直接发行债券或发行股票融资为主,因为是企业直接、一手的从投资者那里得到资金,所以称为“直接融资”;至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想得到资金,大都要从银行贷款,因为绕了银行这么一道,所以被称为“间接融资”。
简单说,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止到2019年6月份,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为2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有37万亿来自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而有172万亿元依赖于各种贷款。
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不到18%——国际上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而美国更是接近90%。
直接融资的优点,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发生债权和股权关系,企业融资时间、数量和期限等方面比较自由,在广大投资者积极的监督之下,资金供求双方权力义务比较对等,这会提高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特别是股权融资,可以让企业在公司发展上不必束手束脚。
当然,直接融资也有缺点,缺点就是企业经营并不稳定,单个投资人所承担的风险较大。
相比之下,间接融资中间加入了“银行”这个专业的金融中介,阻断了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直接联系,将企业经营风险转移到自身身上,投资者(储蓄人)基本不用承担风险,也丧失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权。
可惜,银行经营并非纯粹的“为人民服务”,他们对利润要求较高,这大大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国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其利润之高一直都雄踞A股最前列,比任何实体企业都赚钱。
简单说,A之缺点就是B之优点,A之优点就是B之缺点。直接融资模式,相当于将所有的风险都分散开来,到一个个的投资人身上,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而间接融资模式则将所有的风险都集中起来,到一群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身上,小错不犯,大错国家接盘。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所以这个国家最牛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企业和银行搞不好关系,你就别指望得到什么资金支持,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发达的商业银行系统和明确的货币统计体系,绝大多数的货币和信贷,都在商业银行的统计体系上能够反映出来,所以中国统计出来的M2数量就很大。
美帝以直接融资为主,所以影子银行系统极为发达,这个国家最牛的金融机构,是那些帮助企业搞直接融资的券商(投资银行),以投资银行为主的金融模式,让这个国家绝大部分货币和信贷的流动,在商业银行货币统计体系上根本不能体现出来,所以统计出来的M2偏小。
正是因为存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让中国和美国货币统计在名目上看起来差不多,但在内容和具体数量上却大相径庭。
再进一步的问,中国经济的融资结构,为什么与其他经济体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其实,一个词儿就能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在本质上就像男人和女人在身体构造上不一样一样,当你硬要给统一起来,就会出现当男人不合适,当女人更不合适的现象。
我们的“市场经济”,脱胎于完全的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里,除了国家和集体拥有信用之外,普通的个人和企业基本上都是没什么信用的,社会也不允许你拥有个体的信用——我们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奉献一切,说说你拥有个体信用是想干嘛?
没有个体的信用,你让企业怎么直接到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另一方面,长期缺乏个体信用维护体系的前提下,民间最大胆、最会钻营、最先跳出来敢于直接融资的,恰恰都是十足的骗子,这更是让民间信用发展举步维艰,民众也无法对个体信用报以更高的期待。
如果你身披国家信用光环(国有企业),那也根本不需要找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那里去求爷爷告奶奶,直接找到同样身披国家信用光环的商业银行贷款,多简单的事儿啊!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一开始都100%是国有企业,实体企业也100%都是国有企业,既然都是国有企业,不过是左口袋掏到右口袋,那就贷款呗!
所以,起源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国的融资模式基本都以贷款为主,而且以国有企业的信贷为主。
虽然,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民间经济和民间信用都有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还是连一个脚趾头都不如——根据财政部的报告,2019年5月末,我国国有企业负债总额为124万亿元,而2019年1季度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负债约为141万亿元,国有企业负债占了总负债的88%。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社保和医保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居民不得不用大量的储蓄来防病、防老、防意外,这种资金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只有拥有国家信用背书的银行储蓄能够提供,这一方面让中国变成一个高储蓄国家,同时也让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得到绝大部分贷款的,也都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国有企业。
相比较之下,美帝国主义自成立迄今的200年来,一直坚持罪恶的私有制社会,不想着向更高级的公有制学习,全体民众对“国有企业”也都无比反感,其企业和个人,长期以来都需要依赖个体信用在市场上生存,这就造就了直接融资占了其社会融资总量的近90%,只有10%左右的融资是依赖于贷款方式。
也就是说,因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中国经济体系必然以间接融资为主,而那些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则普遍以直接融资为主。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为什么等于美元+欧元总和?
三个层次一说,你明白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