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栏欲言
因为重点截取了1993年来对比观测当今趋势的可能发展,我突然想起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选取了历史中相对平淡的一年铺开来看历史趋势发展的必然。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黄仁宇认为:“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
明朝以前的人确实缺点多多,黄仁宇说得对。
回归正题,1993年对中国并不是一个平淡的年份,而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为什么特别?
因为它是很多改革措施的前奏,也因为它跟2020年有较高的相似度!
01 特别国债来了
3月27日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发行特别国债”,引起了高度关注,这是时隔13年之后,中国再次计划发行特别国债,这也是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发行。
历史上中国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分别为:
1)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30年),用于向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
2)2007年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10年和15年),用于向中央银行购买外汇,从而注资成立中投公司。
特别国债的资金筹集模式类似于中央财政直接向银行透支,在1994年之前,这个模式极为常见, 90年代初中国多次发行“特种国债”,直接向银行透支,目的是补充财政收支缺口。一个原因在于当时中央财政资金缺口很大,迫于无奈;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仍侧重于计划模式。
随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分走了六成的财权但只承担四成的事权,中央财政由赤字变盈余,类似直接向银行透支的国债模式就不再多见,两次特别国债发行历史也可以看出,其用于特别的目的,而不用于补充财政资金缺口。
对于本次(第三次)特别国债发行的目的,似乎倾向于基建、民生建设、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促进消费等。这似乎与前两次特备国债发行目的不太一致,似乎是受疫情影响侧重于补充财政收支缺口。
02 特别国债与货币超发
为什么向银行透支的模式不再多见了呢?
在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特别国债(或特种国债)将体现为对政府债权的增加,资产等于负债,对应的负债项为政府存款同步增加。
当政府存款被花掉之后,政府存款项就会减少,资金经实体流通后最终影响储备货币项同步增加,这是高能货币,会被货币乘数放大。
经货币乘数放大后,理论上,现在新发1万亿的特别国债,将驱动M2增长6.58万亿,目前较高的估算口径是准备发4万亿特别国债,可以设想下其对货币量的影响。
虽然央行可以通过正回购或停止MLF等(放水工具)予以对冲,但很难完全消弭其影响。
政府对银行透支,必然会冲击汇率和通胀。
03 1993与2020的相似度
专向债(不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就是基建债,2020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在内外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之下,加强基建似乎理所当然。
这与1993年高度相似,当时出于一些政治原因,1988年开始收紧的货币与财政在一年后双双放松,激发了新一轮基建狂潮,持续到1993。有所不同的是,1989-1993年主要采取的是对银行透支的模式,而非发债,这并不影响本质——因为基建总是需要货币超发的支持。
当前,在基建和货币的影响下,叠加疫情冲击外需订单大范围取消,基建刺激经济会具有两个副作用:
1) 刺激通胀。
2) 刺激进口而出口承压,导致贸易逆差。
历史上1993年,也是大基建的背景下,两个问题同时出现, 1992-93年因基建影响进口钢材4000万吨,中国对外贸易由顺转逆,外汇储备由升转降,一度降至200亿美元以下,中国通胀率超过20%。
而当今,新基建虽然对钢材的需求下降,却需要进口各种电子元器件!
更为相似的是,房价泡沫!
1993年正是海南房产泡沫的巅峰。
04 1993年的粮食问题
1991-1992年,连续两年粮食大丰收,农产品棉糖粮全部滞销,国家加大了收储力度,1993年中国国储粮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达到约800亿斤。
但1993年11月,粮价暴涨突如其来。粮价整体涨价0.3元/斤,而当时稻谷的收购价才每斤0.32元。
事件缘起于广东等沿海工业大省,土地或建厂、或房地产占用、或产业园占用、或抛荒,人员入厂务工,粮食产量下降,就去内地抢购粮食。
而在当时高通胀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等暴涨,粮价因长期工农业剪刀差压制,价格较低,农民惜售。
供需关系在货币泛滥的影响下,开始推高粮食价格。而公商(与私商)入场进一步强化了炒作,炒作赚了钱归自己,赔了钱归公家,放大了炒作胆量。万科创始人王石的第一桶金,就源自倒卖玉米。
1993年国储粮存量有史以来新高,1993年粮食价格新高,戏剧化的一幕就这么突然出现。
为压制粮食涨价,国家通过国有粮店挂牌降价的办法,抛售平价国储粮(2019年抛售平价猪肉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低标粮食(标准粉和标二早籼米)作为最基本的口粮不涨价抛售,其余品种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粮价在约上涨0.2元/斤的幅度上得到控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没过多久,1994年3月粮价暴涨又来,最终中国将多年积累的800亿斤国储粮抛售约半,粮食价格暴涨问题才得以控制。
从效果来看,低价抛售并不是粮价暴涨最终得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抛售只能短期压制粮价(包括现在的猪肉),粮价暴涨问题的最终解决实际上源于1993年的财政与货币双紧。
价格是货币的具现,钱紧了,价格自然就得到控制了。
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当年7月,朱镕基发表两次讲话涉及央行和财政的问题。要求严控货币供应。提出央行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合理增长。要求财税部门和银行部门与所办公司脱钩,中央政府债务应发国库券解决(国库券从社会吸收资金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供应)而不能再对银行透支。
05 2020年会有粮食问题吗?
伴随疫情的冲击,全球慌乱,慌乱的不仅仅是疫情本身,还有资本市场和粮食。
最近,越南、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印度等国家不同程度的宣布禁止或减少农产品出口,蝗灾和草地贪食夜蛾等自然灾害也在趁火打劫,伊拉克、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已经宣布粮仓告急。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糟糕情况或在4、5月份出现。
受此影响,国内少数地区出现了抢米迹象。
对此,多家媒体发声认为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但从93年历史可知,粮仓足不足是一个问题,粮价涨不涨是另一个问题。
粮价上涨主要源自通胀预期发散与粮食投机的共振,而不源于粮仓足不足,但粮仓不足将显著影响抢粮行为,推高粮价上涨程度。
近期,美国股市暴跌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美股下跌导致追加保证金和降低杠杆等行为,造成流动性紧张,而流动性紧张诱发持币观望行为,加剧了流动性紧张,导致了进一步的股市暴跌和进一步的流动性紧张。最终由美联储放大招无限量化宽松试图打断恶性循环。
而现在,疫情影响下,货币泛滥预期与粮食紧缺预期共同发散,将催生粮价上涨,将加剧持粮观望行为。各国限制出口,也将进一步加剧粮食紧缺预期,导致进一步的通胀预期发散和进一步的涨价。
谁来无限量的抛售粮食打断上涨的恶性循环?
93来了,94-98还远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