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会上表示说,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数据测算:
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让利”这个词,这段话里说了两遍。这其实并不奇怪,信用货币体系时代,以央行为首的当代金融体系,可以凭空创造出天量信贷,早已变成了全社会关于金钱的上帝:
天地万物,都是朕赐给你的。朕给你的,你就拿着;朕不给的,你不能抢。
当然,我更关注的,是刘副行长提到的货币政策的三个方面:
- 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
- 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
- 还有,资金去哪里?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
刘副行长的意思,是让这个社会上的钱,都要去实体经济,而不是在金融市场上空转,去搞那些钱生钱的游戏。
愿望当然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
下面这张图表,是国际清算银行 (BIS) 货币与经济部门的主管Claudio Borio,于201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第36届年度货币会议上做主题演讲的时候展示的一张图表,图表的名字叫做——让GDP相形见绌的支付额。
这张图表,显示了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所统计的(2017年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大额交易(基本都是金融交易,也就是刘副行长所说的“钱生钱”的钱)、小额交易(大部分也是金融和债务支付,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刘副行长所说的实体经济支付)的支付价值与各国GDP规模的对比。
即便是在金融体系最不发达的印度,其2017年用于“钱生钱”的支付价值,也是其GDP规模的500倍左右,而金融体系不甚发达的俄罗斯、墨西哥、沙特、土耳其等,其经济体中用于“钱生钱”的钱,基本都在GDP的1000倍以上。
最牛的,当然是金融体系发达的美国、日本、欧元区、瑞士、香港、中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在这些经济体里,其每年用于“钱生钱”的支付价值,普遍都在各自GDP的4000倍到7000倍之间——在英国大约是4000倍,在中国大约是4800倍,欧元区大约是5000倍,美国大约是6000倍,而在日本,则高达GDP的7000倍。
下面的表格是2009年迄今全球五大经济体(美中日德英)的GDP规模。
不那么严谨的话,按照2017年这五大经济体“钱生钱”的交易额度,2019年,仅五大经济体用在“钱生钱”方面的交易额,就差不多达到了26.3万万亿美元。
注意,26.3的单位,是万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2019年全球的GDP又是多少呢?
87.7万亿美元!
进一步地,根据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的报告,截至2019年年中,全球人类的总财富相加,也只有360.6万亿美元。
显然,仅五大经济体里,用于钱生钱的交易额——
是全球GDP的3000倍!
是全人类所拥有的财富的730倍!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世界上99%的钱,都被拿去做“钱生钱”的游戏了。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用于“钱生钱”的钱,规模真的有这么大么?
这个问题,2016年我曾试图用全球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外汇和房地产市场每年交易额相加的方式来进行估算,不过,因为各种数据缺失,估算非常粗略。估算的结果,虽然不到几十万万亿美元这样的量级,但至少接近万万亿美元这个级别。
在这里,更新2019年的数据,我再重复一遍我的估算:
2019年,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约90万亿美元,按照2倍的年换手率统计,交易额大约是180万亿美元;
2019年,全球各种场内期货(也就是在正规交易所交易的期货)的成交量为192.4亿手,而期权的成交量为152.3亿手,若按照每手期权期货的价值均为5000美元计算,其交易额也达到了170万亿美元;
2019年,全球的债务大约是253万亿美元,其中有大约一半以债券的方式发行,也就意味着全球债券市场的总规模大约在125万亿美元,因为债券,特别是国债,被各大金融机构都用作最典型的抵押品,其交易规模极大且转手极为频繁,年交易额超过500万亿美元,应该问题不大;
无论股票、债券还是场内期货、期权,都属于场内交易金融品种,而实际上场外交易的衍生品,才是支付额的大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止2019年年中,场外交易的衍生品规模达到了640万亿美元,其中仅利率衍生品半年内的交易额就高达524万亿美元,全年计算的话,所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额肯定超过1300万亿美元;
除了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以及场外衍生品,外汇市场还有一个庞大的数字,2019年,纳入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每日外汇交易量就高达6.6万亿美元,而其中仅在英国市场上交易的外汇,每天就高达3.58万亿美元,按照每年250个交易日计算,这又是1500万亿美元的交易量;
对,还有房地产市场,2019年,可计价的全球居民房产总值,高达220万亿美元,商业地产价值33万亿美元,而农业用地价值则有27万亿美元,交易量无法统计;
……
我的计算,当然很粗略、很模糊,很不专业、很不严谨,相比之下,国际清算银行对于全球支付额的统计,则是统计银行间的货币转移支付情况,每一笔都清晰而又准确,而且,可以统计国家之间、各大银行之间、银行与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各种大额货币支付,所以,人家才是专业的、准确的……
不知道有没有中国的金融决策者,好好去了解一下这个数据。
结论就是:全世界用于金融支付(也就是用于“钱生钱”的钱)的钱,相当于全球GDP的3000倍,是非常靠谱的数据。
确认数据靠谱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了,人类的金钱世界,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荒唐呢?
没啥原因,发展到如此荒唐的地步,恰恰应该“归功于”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
实际上,截止1970年,在全球范围内,以“钱生钱”为目的的交易支付额度都很小,当时的整个经济体系,都还是以实体经济交易为主,货币数量很少,全球的金融市场仍然以债券和股票为主,规模很小。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不依赖于任何实物支撑的人类信用货币时代来临。
信用货币时代来临,货币完全以债务(债券)为抵押而印刷,再也不必受制于任何实物限制,只要你敢借,中央银行就敢印,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借债,央行不断降低利率,各种资产都被用来做循环抵押。
别人欠我的债务,我给发行成债券,债券被拿到银行作为抵押品,变成银行的资产,银行又用这些资产抵押,让央行印钞,这导致了全球的债务与货币供应,同步飞速增长。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
- 1970年,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资产规模),不到1000亿美元;
- 1980年,这个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
- 1990年,这个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
- 2000年,这个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
- 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
- 2020年,这个数字变成33万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家加起来就有20万亿美元。
于是,无论是广义统计还是狭义统计,各国货币数量都飞速增加,引起了1970年代全世界的资产大通胀。
基本消费品通胀,让大多数民众怨声载道。那怎么来遏制通胀呢?
当然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从1970年代起,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都开始放松金融管制,证券化成为最流行的词汇。用华尔街的话来说:只要你能产生现金流,我就能给你证券化!
最终的目的,让那些多出来的钱,都去金融市场,都去衍生品市场,都去玩“钱生钱”的游戏,它们自然就不会流窜到社会上去购买各种实际的物资,通货膨胀自然就会被压低……
中央银行们当然成功了。
以美元为例,从1980年到2020年,央行印钞数量(资产负债表规模)从150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7.2万亿美元,增加了48倍,广义货币从1.6万亿增加到今天的19万亿,但物价变动,却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美国和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规模急速膨胀,哪怕是最正规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其规模也都膨胀到无以复加,远远超过货币增加的倍数,从而吸纳无数的金钱沉浮其中。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
- 1970年,全球债券+股票的总市值,大约在3000亿美元以内;
- 1980年,全球债券+股票的总市值,大约在1万亿美元以内;
- 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张到23万亿美元;
- 2000年,这个数字是64万亿美元;
- 2010年,这个数字是139万亿美元;
- 2020年,这个数字是210万亿美元。
如果你觉得美元例子太远,那么你想想最近15年的人民币,从2005年到现在,广义货币从30万亿元变到了220万亿元,除了房子之外,其他的物价上涨了多少呢?
靠的是什么?当然就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啊!
想想股市的规模增加了多少倍,想想期货市场的规模增加了多少倍,能够多容纳多少钱在这里面折腾?如果让这些钱都跑出来到实体经济中……
不过,不管投资股票、期货、债券还是金融衍生品,毕竟还是有涨涨跌跌,赔钱了怎么办?
既然看透了央行一定会持续发行更多信用货币,一定会鼓励增加更多债务,于是,以银行和各种私募为主的金融机构,当然就做起来了民众、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套利生意。
在央行的利率政策下,对民众的存款,我只支付1%的利率,贷给企业的贷款,我却收取10%的利息,货币乘数扩张之下,还可以赚老百姓好几遍的钱,而且,这还叫“支持实体经济”。
前几年赚足了钱,现在生意不好做了,原来我贷款给你10%的利率,现我给降到8%,可不就是给你“让利”2个百分点么?
可是,这企业特别是有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也是有大问题,各个都是借债不要脸,都特么地变成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说不定哪一天就轰然倒塌了怎么办?
那,我更要套利了。
央妈不是通过逆回购、麻辣粉、酸辣粉等操作,极低成本给各大金融机构放钱么?
我拿到了这些钱,转身就加杠杆买国债或者地方政府债,反正现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肯定高于央行给我钱的利率,没有一点儿风险,还可以赚大钱;
要不,就银行之间发行个金融债,搞个银行汇票、同业存单、结构性存款啥的,把央行额外新发行出来的钱,给吃干抹净就行了……
结果,央行们却突然大惊小怪起来——
我给你钱,是让你“支持实体经济”,谁让你搞“钱生钱”的游戏了?
真特么搞笑,要不是你们央行搞信用货币体系和发展金融市场,有谁能玩“钱生钱”的游戏?
1F
到图片明明是% of G D P,最高的日本也就75呗,上千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