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刚刚过去的11月份,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变成负值,而在过去一年里,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增速也一直维持负值的状态。
这意味着,按照官方统计数据,在时隔11年之后,中国正式陷入通货紧缩(见下图)。
是的,你没听错,虽然今年以来铁矿暴涨、铜价暴涨,粮食价格也大幅度上涨,但
——统计数据却显示,我们陷入了通缩。
有人就说了,你看看,连CPI增速都变成负值了,而PPI的增速,在最近连续两年时间里,要么在0附近,要么就是负值,这是典型的严重通缩啊!
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央妈一定要坚持疫情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要加大放水力度,要为经济保驾护航……
这真是屁话。
从人民币的广义货币量和其年化增速上来看:
- 2008年1月份,人民币广义货币42万亿元,年增速为19%
- 2010年1月份,人民币广义货币63万亿元,年增速为26%;
- 2014年1月份,人民币广义货币112万亿元,年增速为13%
- 2018年1月份,人民币广义货币172万亿元,年增速为9%;
- 2020年1月份,人民币广义货币202万亿元,年增速为8%;
- 2020年11月份,人民币广义货币217万亿元,年增速为11%;
- 过去13年里,人民币广义货币扩张了175万亿元,净增416%;
- 过去3年里,人民币广义货币扩张了45万亿元,净增26%
- 过去10个月里,人民币广义货币扩张了15万亿元,净增7.5%;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非要告诉你说,中国其实处于通缩中,这种现象,可真能回应现在的疫情:
光腚子戴口罩,顾嘴不顾身了!
就在这两天,我和一个从事化工产业的朋友聊天,他说,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众多化工产品都开始暴涨,连他们自己也完全想不到,不到半年时间,多数品种的涨价幅度都在50%以上,更是有一些品种的涨价幅度,接近100%……
更重要的是,这个涨价不是他们想要提价,而是订单太多接不过来,不得不提价;
更要命的是,他说,最近订单他们都不怎么敢接,因为上游的化工原料才是涨价最多的,由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所生产的化工原料(基本都是从石油炼化来的),价格涨得他们都不敢多进货和库存,都是有一个订单,然后才敢去买一点儿原料,赶紧生产一批,赶紧卖出去……
我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说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之下,国外的一些化工企业停止生产,而市场上又急需这些东西,至于为什么化工原料也涨了这么多,他也表示说看不懂,因为上半年原油价格暴跌,现在也还在50美元以下,按道理来说,这些化工原料价格根本不应该涨价的……可能是炼化厂工人工资上涨太多吧!
我个人对化工行业也并不熟悉,但他告诉我说,他们所生产的化工产品,与大家穿的衣服,用的纸张油墨,机器的生产过程,甚至包括电路板生产,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这些化工产品都涨价了这么多,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一定会传导到其他行业和整个社会……
他的话,让我想起来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说过: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时间,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
根据弗里德曼对于货币扩张与通货膨胀的研究,在美国,通货膨胀一般出现在货币增发之后的12-24个月。
不过,根据我个人对中国1979-2009年间人民币广义、狭义货币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一般出现在货币扩张之后的6-12个月。
为什么和美国出现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我也分析过,这是因为,美国长期以来货币价值稳定,所以他们的普通民众,对于货币增发的感受没有那么深刻,货币-物价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链条传导比较缓慢,所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于货币增发的感受更为明显,对于通货膨胀的敏感性也普遍较高,所以从货币扩张到物价上涨之间的链条,会被缩短到12个月左右。
更有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家,在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民众甚至会提前反应,也就是政府的货币还没有印出来,老百姓就先把你的贬值预期算在里面了——在1948-1949年的中国国民政府法币和金圆券时期,也有这种现象。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中国的CPI,与狭义货币M1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一般在M1增速变化6个月之后,就会有反应,与广义货币M2的关系,则会略略滞后一些,但最迟也一般不会超过12个月。
近年来,由于中国生产力提升,社会物资极大丰富,人民币广义货币的增速相比以往大幅度下降等原因,人民币的信用不断增强,所以货币扩张之后,通货膨胀的滞后时间,也开始延迟,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支付的迅速发展,中国的CPI与狭义货币M1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
但是,只要货币扩张速度加快,通货膨胀可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现在,我们不妨来观察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增速。
自2017年开始,中国经济整体进入去杠杆时间,此后中国的M1和M2增速都迅速下降,狭义货币M1的增速,从原来的15-25%,一路下降至接近于0,广义货币增速,也从原来的10-13%,一路下降到8%左右。
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为何在过去3年多来一直都在下降,其实,就是货币扩张减缓对通货膨胀传导的表现,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有请大家注意,从2020年2月份起,中国的狭义货币M1增速再起,从0反弹到了5%以上,并且一路上涨,11月份增速已经达到10%。相对应的,广义货币的增速也从3月份开始,从原来的8%迅速上涨到10%以上,并且此后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见上图红色圈圈处)。
从3月份到11月份,8个月过去了,中国的CPI数据不仅没有上涨,甚至还出现了下跌,这只能说,二师兄确实神通广大,以一猪之力,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拉抬中国的CPI数据,又在11月份,打压中国的CPI数据……
但是,一头猪而已,它能改变中国——
过去3年45万亿元的货币增发么?
过去10个月15万亿元的货币增发么?
狭义货币增速从0反弹到10%的动能么?
广义货币增速从40年低点反弹的力度么?
我相信,猪没有那么神通,千万不要相信什么通缩!
根据历史经验和逻辑判断,接下来3-6个月之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必然到来,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通胀的前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