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曾经的美联储主席、现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说过一句话:债务利息支付是比债务占GDP比例更好的衡量标准。
202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猛增,达到了GDP的120%以上,有人质疑,美国政府的债务是否可以持续,耶伦就做了上述回答。
她的意思是说,债务利息与GDP的比例,才是衡量美国政府债务更好的标准。
耶伦说的是对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轻松支付债务利息,政府债务可以一直持续。
问题在于:什么叫做可以轻松支付债务利息?
简单说,当你每年的收入增量,都比你所要支付的利息更高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债务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举个例子,你有债务100万元,每年需要支付利息8万元,而你当前的年收入只有10万元,看起来债务负担很沉重,但如果你明年的收入能增加10万元,而且这种增加此后持续的话,其实你的债务负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而且当你的收入上来之后,你的债务承担能力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呢!
转化到美国政府债务上来,把GDP看成美国一年的总收入,若要维持政府债务的可持续,那么每年的GDP的增量,就是美国政府债务利息支付的上限。
如果不考虑GDP、国债和利息支付之间的时间错配(已发行国债需要支付的利息已经确定,新发行国债才需要考虑当前的国债收益率),那么,根据利息支付上限,也就是每年的GDP增量,基本可以算出美国政府每一年整体的债务利率上限。
先来看一下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年的联邦政府债务及债务/GDP状况。
这里要说明的是,美国的财政年是从前一年的10月1日到次年9月30日,所以,本文中的政府债务、GDP和债务利息支付,均按照财政年计算,而非我们传统使用的日历年。
过去30多年美国的GDP增量和实际利息支付又是多少呢?
可以发现,在过去的30多年间,尽管美国的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但美国政府为债务所支付的利息却增加很少很少,很多年份甚至还出现了下降,哪怕是2009-2013年,每年的政府债务增加额在万亿美元左右,但美国政府所支付的利息反而出现了下降……
同样的剧情,在2019-2020年再度上演。
说到底,这都要归功于美联储的印钞购买国债,压低了自然的市场利率。
鉴于美国GDP年度变动较大,而且出现过负值,所以,我将GDP增量的三年平均值,作为计算美国政府债务利率上限的数据,同时,将根据现有的实际利息支付额度,计算美国政府债务实际支付的利率情况。
按照财政年计算,2020年美国GDP为21.5万亿美元,政府债务27万亿美元,其为政府债务支付的利息总额为5223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政府整体按照1.94%的利率在支付利息。如果按照过去3年平均的GDP增量来计算,美国政府所能支付的债务利率上限,则是1.93%。
不过,按照各大投行预测2021年美国GDP增长情况,美国2021年的GDP增量相比202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以上,这意味着,2021年美国的债务利率上限在2.4%左右。
众所周知,美元是世界货币,是当今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础,也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核心。
美元的发行依赖于美债的信用,依赖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也就是国债的信用,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则是美元金融体系和全球所有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国债收益率的快速升高,可谓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命门所在。
有人认为,现在的美联储,可以向1980年保罗-沃尔克的美联储学习,通过快速提高利率,进而推高国债收益率,从而恢复美元信用。
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查看当年美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所能承担的利率上限,与每一年年初的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对比。
通过对美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980年前后的美国,因为政府债务负担很轻,而GDP又在快速增加,所以,在保证美国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前提下,美国可以承担的债务利率上限高达30%以上,所以沃尔克将实际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推高到15%,其丝毫也不会影响美国政府的财政健康。
但是,从1990年前后,美国政府债务所能承担的利率上限,已经越来越与美国国债收益率接近,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债务的辗转腾挪空间,越来越逼仄,而大幅度抬高国债收益率,变成了再也不可能的事情。
有人可能说了,2008-2011年,美国的实际支付利率和国债收益率,都超过了美国国债所能承担的债务利率上限,不一样没事?
关于这个问题,此一时彼一时也。
当时的美国政府债务负担,尚不足100%,与日本及欧洲这样的重债务国相比,都算较低的水平,而2008年之前的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还在4%以上,还有下降的空间。
但现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有1.3%,你告诉我还有多少下降空间?
更重要的是,从美国的债务负担来看,其已超越二战水平,并被市场怀疑其可持续性,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一定会联手合作,坚决不让美国的国债收益率,达到我刚才提到的2.4%这样的高度。
如果,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美国国债收益率超越其债务所能承担的利率上限,或许意味着,全球市场对于美元体系大规模不信任的开始。这才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命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