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大国争雄的时代,对于这一点相信所有人都没有疑问。那么,大国争雄的内核是什么?
今年以来,英国、法国、德国先后宣布将自己的航母、潜艇和舰船部署到亚太海域巡航,加上“四方对话”中的美日印澳不断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活动,让亚太地区成为大国争雄的主战场。
上述国家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还都可以理解,美、日、澳、印、英、法、德或有大国野心,或因为本身就处于印太区内、印太局势与自己的利益攸关,就让它们的行为可以理解。
但近日又报道,西班牙舰船(传说还有古老的机帆船)来到亚太地区,在关岛与美日海军进行了联合军演。西班牙虽然也曾经是纵横世界,但今天却已经严重衰落,军事与经济实力都有限,再加上它距离亚洲十分遥远,绝不会在亚太地区有什么企图,可为何他要来到遥远的亚太参与军演?
这些都是浮在表面上的现象,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内涵?我们应该在现象背后看到什么?
大国争雄,外在看来主要体现在军事、经济、科技、资源、人口、地理等方面,但内核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组织,而且一般来说“组织”才是最重要的。
东方是权威性的社会,在对外争霸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旦战争或对抗发生时,可以迅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就会首先占据优势。而英美系国家是比较松散的,很难迅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这已经在抗疫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当疫情爆发时,东方可以迅速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应对疫情、控制疫情的恶化,但疫情在美国爆发之后,特朗普以总统的身份发布命令时,州长们却说“我们选的是总统,而不是国王”,州长们认为如何抗疫是州权(这是事实),联邦无权干涉。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让联邦政府很难迅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除非出现珍珠港类似的事件)。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大国博弈过程中也会不断体现出来。
从历史上的大国争雄来说,权威社会可以迅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应对各种局势,一般都可以占得先机,大家只要回忆一下历史上的世界大战就很清楚这一点。相反,英语系国家在战争前期很容易被打的灰头土脸,甚至英国本土都曾经遭到过打击。
但最终,近数百年的大国争雄过程中,以英国为代表的的英语国家都成了最后的赢家,最典型的是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下图为二战诺曼底登陆),英语系国家都笑到了最后,为什么?只有明了内在的根源,才能在未来的大国争雄过程中做到未雨绸缪,实现大国崛起。
欧亚大陆的社会,基本都是高度权威的社会形态,从西边的德法到东方,大致都是如此。虽然二战之后的德语系国家经过改造之后,体制上更类似三权分立,但文化内核还在,所以就看到德语系国家的组织纪律性非常强,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性也强,这本质是自身文化的反应。法语系国家在历史上也与德语系有类似之处。可以将欧亚大陆的社会形态形容为金字塔式的社会。这些金字塔式的社会在对外争霸的时候,就像一个拳头打出去,十分有力,如果再加上一个有卓越才能的领袖或统帅,甚至可以做到战无不胜。
最典型的就是拿破仑时期,想想法军将士们一边攻城略地、一边高呼“皇帝万岁!”,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这种权威社会体系在大国争雄过程中的优势。
如果说金字塔型社会打出去的时候像一个拳头,英语系社会就截然不同,他们的组织形态更像一张网,从英国的殖民地社会可以深刻地体会这张网是怎么构建的。
英国人统治时期的印度,发起于英国东印度公司。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派遣下,率领3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起航,一路西去,准备横渡大西洋、到达位于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为此,哥伦布携带了两份西班牙女王给中国明朝皇帝、印度君主的国书。
哥伦布之所以要去印度,是因为印度群岛盛产香料,当时被欧洲人称为“香料群岛”。欧洲人想方设法要开辟一条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线,以避开充满艰难险阻的陆上贸易通道。
哥伦布一行航行了70昼夜,于10月12日凌晨发现了一块陆地。兴奋不已的哥伦布以为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印度,但最终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是美洲中部的巴哈马群岛。虽然找不到传说中的香料、黄金和宝石,但哥伦布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这人也够犟的。在哥伦布的影响下,欧洲人将南北美大陆之间的群岛叫做西印度(下图),将亚洲南部的印度和马来群岛叫做东印度。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南辕北辙,但这种习惯称呼依旧保留了下来。
哥伦布没有完成的任务,最终由达·伽马完成了。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领一支船队从葡萄牙里斯本港口出发,绕过好望角后,终于在1498年5月20日到达东印度群岛。
但当时的印度莫卧尔帝国还保持着强大的实力,远道而来的欧洲人打不过,只能在群岛沿岸流窜以进行海上抢劫和掠夺性贸易,差不多也就等于海盗的角色。但随着印度莫卧尔帝国的不断衰落,欧洲人逐渐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控制了东印度群岛的香料、棉织品、丝织品、蓝靛、珠宝等贸易。
为了抢夺东印度的香料等,欧洲各国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建立各自的贸易组织就成为必然,因此各国就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要卷起袖子大干一场。
虽然大家都叫东印度公司,但谁家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随着英国国势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武器装备更加精良,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逐渐成了业内的老大。
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当时的资本金为7.2万英镑,公司有一名总督,24名董事,125个股东,总督和董事由股东会委任并向股东汇报。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有限责任制公司的治理模式,唯一的差别是当时将董事长称作总督。我们的教科书中,一看到总督这两个字,就认为这一定是英王委派的负责管理殖民地的官员,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是有问题的。
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到达印度半岛西岸的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开始的时候,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活动像一间贸易公司,但逐渐的,它开始像一个“国家”。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商贸活动,这些武装在印度占领了地盘之后,就开始进行行政管理。有了地盘、行政机构和军队,就成了“山大王”,就具有了国家的雏形。
1670年,英国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公司作为英国在海外的代理人。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扩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吞并印度的土邦,并由公司直接进行管治。通过这种方式纳入东印度公司版图的地区包括北方邦、德里、信德、旁遮普等,这些邦名我们很熟悉,它们依旧还在。第二种是通过和当地君主签署条约,使后者承认东印度公司的管理地位,代价是给予它们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我们知道这种形式就是联邦或邦联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印巴争议地区的克什米尔。
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所实行的是混合所有制,有些地区直接管辖,有些地区实行联邦、邦联的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一国两制、三制、N制。
现在的有限责任公司有办公和经营地点,有章程和规章制度,一般也都有自己的保安。而东印度公司有自己的领地;在领地内行政权力,有制定法律和审判的权力;在领地内有自己的军队,这与现代的有限责任公司完全一样,但属于升级版本。此外,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有铸币权,有结盟、宣战和签订合约的权力,有“垄断”经营南亚次大陆这块疆域的权力,所以,他就是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类似于英国附属的二级国家,源于这个国家的125个股东是英国的公民。如果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搬到印度、隔断与英国的联系,它就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财产就是南亚次大陆,这个国家是有限责任制。
1757年,印度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了一场战争,即普拉西战役,莫卧儿帝国战败,整个帝国都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国家”的附庸。1849年,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印度全境(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国土”,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
但英国东印度公司国家中的印度人不断起义(这与元朝末年汉人的造反一样),让东印度公司国家的管理成本上升,公司经营就开始出现亏损。每当出现亏损时,就会出现流动性短缺,东印度公司国家就需要借款以维持运营,对于这样的大债主,借钱的对象也只有一个——英国,所以东印度公司国家曾经多次向英国国会寻求财务帮助。1813年,东印度公司就因此将印度的土地抵押给了英国(名义上属英王所有),现代术语叫抵押贷款。
不要转不过弯,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度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更是一间公司,而且它原本就是一间公司,总督就是董事长。
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就让东印度公司国家的运营难以持续,结果,它们只能将资产和负债交给英国。1857年,东印度公司将印度的管理权移交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这时的印度就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度过度到了英属印度(下图是鼎盛时期的疆域)。1860年代中,东印度公司将自己在印度的所有财产、负债都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彻底完成了交接。虽然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度不存在了,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部分管理模式却被英国继承了下来,比如:英国现在的公务员制度就来自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度时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度的模式也体现在美国。
比如,美国各个城市都是可以破产的,最典型的是前些年的底特律破产案。我们习惯于将城市当成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但在英美体系中,城市更类似于有限责任公司,接近于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印度之间的关系。
前些日子市场传言说,佛州的司法文件显示美国已经破产,事情的真假我们无从核实。但如果在过去(比如南北战争时期或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已经将美国的土地抵押给了英国(或欧洲的银行家),就与当初东印度公司将印度的土地抵押给英国没有区别。如果美国违约了,美国联邦政府一样可以破产,将资产和负债直接交给英国就是了。源于在英美体系中,美国既是一级行政实体,还是一间有限责任的公司。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都可以看做有限责任公司。
这反应的就是英语文化的典型特征:它并不是一味强求从上至下的绝对控制权,而是准许各地保留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点,然后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包括文化、信仰、商业利益、教育、地缘利益等)将它们与英国本土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印度内部,准许直接控制、邦联、联邦等多种管理形式存在,在东印度公司印度与英国本土之间,主要以商业利益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这里必须强调“教育”的纽带作用,那些英联邦国家中的精英阶层(甚至全世界的富人),基本都会将自己的后代送到英国读书,接受英国教育和英语文化的熏陶(伊顿公学已经被誉为“精英的摇篮”),这是一条最重要的纽带,将他们与英国本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世界的重大转折期往往就与英国保持一致。有时,无形的联系甚至比有形的行政联系更加紧密。
英语文化经营的是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中各种“植物”都依照自己的习性生长,英国进行的是生态建设,这就在整个世界构建了一张大网,让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世界各地,这才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时期的英国是世界的老大,但一战之后,英国衰落了,源于殖民地纷纷独立或半独立。但英国的力量真的衰落了吗?不是,这张“网”依旧在发挥作用。
二战本质上是英法与德国之间的争夺,按说,美国和英国的那些已经独立或半独立的殖民地表态支持、再尽力进行物资援助,也就够交情了,终归大家已经开始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还要记得,美国在一战之后的德国有非常重大的商业利益,如果要让美国帮助英国打德国,从利益上来说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但美国和英国那些已经独立或半独立出去的殖民地,为了帮助英国打赢战争派出了成千上万的军队,无数军人战死沙场,直接打赢了二战。所以,对英国构建的这张“生态”大网,需要换个视角重新审视,虽然英国并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英国也不再是世界霸主,但这张网的力量却决不能小觑。
或者说,英国丧失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之后不再是世界霸主,但依旧是英语文化这张生态网的“老板”(是软性权威),美国则取代英国担当了打手的角色,成为世界的霸主。
英语文化下的“生态”网,如今有两个变种:其一是五眼联盟(加入了日本之后就是六眼),虽然美英澳加新都对其有影响力,但每个国家都不敢说自己对五眼联盟有绝对的控制力(美国一样不能),它是为这五个国家服务的情报组织,是由五个国家共同出钱出人运转的,是“有限责任制”;其二就是北约,虽然北约中的每个国家都对北约有影响力,但每个国家都不敢说自己对北约有绝对的控制力,它是保护北约成员国的军事组织,是由所有国家出钱、出兵、出装备组成的军队,是“有限责任制”的军事组织。
无论是“有限责任制”的国家和城市,还是“有限责任制”的情报与军事组织,都是英语文化的产物。
说到这里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虽然西班牙的军事实力十分有限,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不可能来亚太地区显示影响力,它之所以来到亚洲只能是由北约部署的。表面看起来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各国的军事力量来到了亚太,本质是英语文化之下构建的生态网开始出动,参与了亚太事务。
北约在向亚洲系统性调动军力!这是结论。
北约为何向亚太部署军力?一般来说,当北约内部国家受到威胁或损害的时候,北约才会出兵,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美国,所以北约军队进入了阿富汗开启反恐战争。从这个角度才能找到北约为何将兵力调动到亚洲,才能制定对策。
今天在亚太的大国争雄,东方面对的不是美国,不是英国,也不是日本,而是英语文化的生态网,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以及五眼联盟和北约都是在按照英语生态网的规则来行事。
在大国争雄的过程中,权威体系和生态体系各有优势,前者更容易赢得开局并快速深入,但只有破掉后者的生态网或自己建立起更高级的生态网,才更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这就是大国争雄的内核。
有人会认为这仅仅是在谈论国家博弈,本质并不是。那些老板有绝对权威的“个体户”,在创业伊始时期发展的可能更快,在某些行业中也可以将规模做很大,但最终还是个体户。如果一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生态的建立,让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才更可能不断发展并成为著名企业。家庭也一样,好的家庭营造的是一种生态,让孩子施展出特长,实现一代胜过一代,相反,一味一言堂的家长很容易将家庭带入平庸。
权威有权威的优势,有时也是必须的,因为更容易掌控方向并集中力量,让行动的速度更快;英语文化也有权威,但那种权威是软性的,而且更兼顾“生态”,可以包容不同并联合更多的力量,也就更有后劲。这是两者根本的差别。
最终还是要达到阴阳相冲,实现“中和”,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1F
英语生态体系网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出现的? 可不是靠鼓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就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历史就在那里明摆着,如果不是靠大航海殖民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优势,形成了既成事实的对世界的影响力,能形成如今所谓的什么生态体系??开玩笑!从殖民地攫取资本,向殖民地输出人口 输出宗教 输出语言 输出文化,时间久了闯入者掠夺者与被奴役的土著有了越来越多的交融,再难分彼此 曾经的仇人也变成了一家人,有相同相似的种族,相同的语言,相同相似的宗教信仰,相似的政体,这是天然的同盟啊! 应该说是: 老殖民圈子的优势及影响力尚存 仍未彻底消亡;追赶者曾经落下的功课还有很多 仍需耐心补齐,归根结底还是 旧势力与新势力的碰撞,无非三种结果,最可能的是 【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