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大宗商品中价格涨幅最大的是什么品种?应该是天然气和煤炭。
过去一年内,亚洲天然气价格上涨了600%,欧洲14个月内的天然气价格涨幅居然达到1000%。即便价格已经飞出了“天际”,但在用气旺季到来之前买家还在疯狂扫货,欧洲与中国都是扫货的主力,天际之上的价格似乎还可以向上遥望。
亚洲煤炭价格的涨幅同比去年已经超过了一倍多,欧洲更出现了煤炭短缺的报道。
能源市场本身是一体,煤炭短缺和天然气价格暴涨自然推动电价飙涨。9月中旬,英国电力拍卖市场的高峰时段成交价居然高达2500英镑/兆瓦,而疫情前这一价格一般为40英镑/兆瓦。仅仅9月以来,英国电价涨幅已经超过1倍,较去年同期暴涨七倍,欧洲各国的电价上涨速度可见一斑。
欧洲、北美与亚洲有很大的不同。冬季来自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在一马平川的欧洲大平原上畅通无阻,所以欧洲的冬季比亚洲寒冷的多。北美大陆的中部更似是一个巨型的大走廊,冬季到来之后来自北极的冷空气自北向南不断扫荡,2015年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将北美大陆带进冰雪世界。
欧洲和北美冬季的主要取暖能源是天然气和电力,随着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飞出天际,意味着欧洲、美洲的越冬成本将十分高昂。
亚洲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中亚和东亚主要依靠煤炭和天然气采暖,天然气就不说了,与欧洲是一样的“待遇”,随着煤炭价格的暴涨,亚洲的越冬成本也会大幅上升。
所以,无论你生活在欧洲、亚洲还是美洲,这个冬天注定很“贵”。
冬天很“贵”还仅仅是开头,“大头”在后。
最近,中国十几个省份又开始大规模拉闸限电,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也在其中。这轮限电明显比以往更加严厉,有些地区不再搞开四停三、开三停四、开二停五的游戏,对高能耗企业祭出了直接停产的杀威棒,让大量的工厂直接躺平。
有人说这是基于环保(“双控”)的需要,我看未必。
过去六七年,标煤现货价格最高是每吨700元,但从去年开始已经急剧上涨到了目前的每吨1600元,而且即便涨到目前的价格水平,电厂的存煤库存却依旧还在下滑,这说明自去年以来电煤市场发生了短缺。
所以,“双控”或许是拉闸限电的现象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煤炭短缺。(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严厉的拉闸限电措施有利于打击日渐失控的煤炭价格,还可以将能源涨价压力向下游和境外传导,进而推动欧美的通胀冲击欧美的资产价格泡沫,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所处全球产业链环节的利润空间《超级猎杀,美俄中印谁是猎食者?》9月17日)
那么,朋友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大国,为何还会出现煤炭短缺?
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但从现在机构给出的数据来看,1-3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速不太可能超过10-11%,用电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速,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难度很大,依旧主要依靠高能耗产业的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当电价被管理层用行政之手控制之后,就无法充分反应电力生产的成本,这其中最主要是环境成本。看看煤炭主产地山西等省的植被退化程度,看看山西等省大面积的地理塌陷区,再看看北方的雾霾,就知道未被充分反映出来的环境成本非常高昂。最近十几年欧美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推高了耗能产品成本和售价。此时对于中国的耗能产业来说,销售产品的过程实际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进行的套利的过程(目前欧洲、亚洲的天然气发电成本已经达到每度0.193美元和0.187美元,按1美元兑换6.5元人民币折算相当于1.25元和1.22元,电网销售价格、用户的用电价当然还要远高于这个水平。而2021年北京市大工业企业平段的用电电价仅为每度0.58-0.62元。这其中的套利空间很大)。当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时,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会持续推动高能耗产业的扩张——这都是利益的诱惑所产生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电力生产(能源生产)却受制于客观因素,只有勘探出新的矿床才能扩大煤炭的供给,这就让能源生产做不到持续增长。过去数年煤炭价格低迷,勘探投资非常低迷,决定在很长时间内缺乏新增产能投产。可基于环保因素,中国在过去一些年还关闭了很多中小煤矿,欧洲的德英等国更直接关闭了所有煤矿,这就收缩了全球的煤炭供给。
需求增长而供给受限,就产生了煤炭短缺。
现在还是用煤淡季,等到旺季(冬季)来临时,还不知道煤炭价格是否也会跟随天然气价格一起飞出天际。
我国的电价是受发改委控制的,为了控制通胀,就只能控电价,如此一来在煤价不断飙涨的情形下电厂就会出现巨额亏损,在财务亏损和煤炭短缺的双重压力之下,电厂增产的动力丧失,甚至还会想方设法减产,这就导致电力短缺的状况不断恶化,让拉闸限电不断加剧。
中国改开四十年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就是建成了世界工厂,以及与世界工厂相配套的非常先进的基础设施。
世界工厂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工厂从内地(和境外)购进能源与原材料,同时也从内地(和境外)购进半成品和零部件,又从内地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然后将自己的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当然也满足内需),中国也就成了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所以,东南沿海经济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龙头,更是全球经济最主要的供给端。当拉闸限电的状况不断加剧的时候,就会压缩供给,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后会退出供给端、进一步压缩供给,结果全球经济的供给端就会出现被动收缩。能源价格上涨就开始向终端商品价格传导,全面通胀也就到来了。
物价全面上涨会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很“贵”。
问题还没结束哪。
今年以来的气候异常已经导致粮食的大面积减产。美国农业部8月份供需预测报告显示,美国小麦预期产量为4618万吨,创19年来的新低;加拿大减产幅度更大,预计将减少超过30%,仅为2400吨。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小麦产量同比预估将减产15%,预计为7250万吨。作为世界主要粮仓之一的巴西,今年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多种农作物的减产。之所以这些减产数据尚未对市场供给造成严重的冲击,源于过去一些年形成的库存还在支撑着需求,随着库存水平来到多年来的低位,就难以承受进一步的冲击。
但对库存进一步的冲击很可能就在面前。
虽然未来四五年的气候趋势应该是继续恶化的,但谁也不能肯定地知道2022年的实际情形具体会是什么样,会不会继续造成大幅度的减产,当然也就不知道全球库存是否会被极端天气打穿进而导致饥荒。
但煤炭天然气短缺却已经敲响了警钟。
生产化肥的原料是煤炭和天然气。随着今年以来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涨幅已超过250%,9月15日美国化肥龙头企业CF工业控股宣布,由于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企、生产已难以为继,将关闭位于英国达勒姆郡和柴郡的两家化肥工厂。CF工业在一份声明中还表示,目前无法估计何时才能恢复生产。而挪威雅苒国际集团17日也表示其在欧洲的6家化肥工厂将减产40%,这个减产的比例有点高。
随着天然气和煤炭持续短缺,化肥价格不断上涨已经是定局,甚至很可能会出现短缺。当今的农牧业对化肥的依赖性十分严重,一旦化肥短缺,产量就根本无法保证,粮食库存就会继续下降,就会推动粮食价格,如果恶劣天气继续持续(预计今年这种的恶劣天气很可能还会持续到2025年),全球谷物库存就很容易被打穿,恐慌就会到来。
冬天很“贵”或许还可以选择忍受,生活很“贵”或也不算是最糟糕,明年的粮价继续上涨基本已经是定局,这意味着生存很“贵”。
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产能过剩的阶段,这就形成了低利率低通胀的时期。随着能源短缺的情形不断加剧,就会不断收缩全球经济的供给端,我们将再次回到供给短缺的阶段。
在物资过剩的阶段,有钱就是爷,源于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到人们心仪的商品与服务,这是过去二十年所经历的情形,这一时期负责印“钱”的央行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物资短缺的阶段,谁掌控了物资谁就是爷,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情形。
钱和物资(票证)是权力控制社会的两只手,只是不同的时期重点不同。
1F
煤,天然气这都是开胃菜,主菜原油预计11月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