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多数人已经接受大宗商品牛市的观点,而高盛甚至认为包括油气在内的大宗商品未来会出现超级周期。
去年的天然气和煤炭危机,只是能源危机的序幕,这从国际煤炭价格指数走势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见下图)。虽然煤价在去年十月受到最大的原煤生产国——中国行政力量的打压而迅速回调,但仅仅两个月之后就已经再创新高,目前已经处于创历史记录的高位261美元/吨,这说明支撑煤价上涨的是供需关系使然,而不是什么游资炒作。美国主要煤企已经将今年的产量销售一空,印尼在今年1月限制煤炭出口,这都显示煤炭处于紧缺状态。据媒体报道,欧洲为应对天然气危机正拟重启部分燃煤电厂,这会进一步加大煤炭需求。因此个人认为,或许在今年会出现再一轮更强烈的电荒,进而导致全球产业链再次大规模断裂,但这是后话。这场能源危机将以什么作为高潮的标志?也只能是石油危机。只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共同上涨、开始明显抑制需求的时候(即“需求破坏”),才会意味着本轮能源危机的结束。
但今天要探讨不再是化石能源问题,而是化石能源问题逐渐深入时会出现的重大衍生问题,它就是粮食危机!
第一,能源危机本质就是粮食危机。
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一旦燃油短缺,整个社会都会停摆,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定论。这一点在北美尤其严重,当燃油短缺时不仅运输活动停顿(汽车运输是北美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家庭也无法上班和购物,社会将立即陷入瘫痪。因此美国被誉为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也就是一个浮在燃油之上的国家。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力保燃油的供给,这是最核心的社会问题!
从原油提炼燃油自然是燃油的主要供给方式,但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带来的教训,各国都已经深刻体会到仅仅将燃油供给寄托在石油上是不够的、也是十分危险的,还必须多渠道保证燃油供给,避免社会陷入停摆的困境。
通过谷物和植物油脂提炼燃油就是多渠道稳定燃油供给的方式。
在有数据可查的2006年,美国就投入了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这其中的大部分是用于制造燃油。而2019年全年美国的玉米出口量才是4130万吨,这个数字与2006年制造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差不多。目前全球玉米出口总量不足1.5亿吨,美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量的27.5%,由此可见美国在乙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玉米数量对全球粮食贸易的重要性。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来计算,将4130万吨玉米折成食品足以满足1.3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换句话说,如果美国在生产乙醇过程中多消耗这么多的玉米,就断掉了世界上1.3亿人的食品供给。
利用大豆生产油脂,然后再制成生物柴油,是稳定柴油供给的主要手段,而柴油支撑着世界尤其是北美的运输活动。美国是全球大豆的主产地之一(另一个是巴西),2020年美国作为生物柴油原料而消耗的豆油占豆油总产量的33%。
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的生物燃油工业也十分发达,源于它们都是玉米、大豆的主产国,与美国的情形类似。
欧洲为了稳定自己的燃油供给体系,使用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
亚洲的印尼和马来西亚使用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稳定自己的燃油供给。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生物燃料(生物汽油、生物柴油)属于新能源,是各国政策鼓励的范畴。因此,全球生物柴油的产量在近年来不断增长(下图,单位是千桶/天)。
一旦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甚至爆发石油危机(即石油短缺),基于稳定燃油供给是每个社会的核心任务,农产品出口国就必然会加速消耗玉米、大豆、菜籽油、棕榈油等农产品,而在很多场合玉米和小麦又具有可替代性,当玉米被加速消耗时小麦的需求就会放大,所以石油危机就会引爆粮食市场。
由此也就看到,随着去年以来油气价格的快速上涨,让油脂价格的涨幅明显高于其他食品(下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图),源于油脂是最先受到油气价格上涨而牵动的品种。
结论是,石油危机意味着农产品尤其是玉米(小麦)、油脂的需求放大。
第二,化石能源供给不足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本质上来说,谷物与化石能源一样都属于人类所需的基础能源,过去很多年全球农业产量的增长,其核心推动力之一就是化石能源的充足供给加大了对农业活动中的化肥、电力、农资、农药等方面的投入,进而推高了农业产量,这本质是化石能源(通过农业活动)转化为谷物能源的过程。
煤炭是中国生产尿素的主要原料,而中国的尿素产能大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由于煤炭供给紧张的因素,网传已经收缩了尿素出口。前期欧美一些尿素生产企业因天然气价格高涨和供给不足,也已经暂停了部分尿素产能。这就让韩国、印度、德国都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尿素短缺。春季即将到来,以尿素为核心的肥料价格上涨甚至短缺将严重冲击今年的农业活动。
只有能源供给充足,才能保证电力供给,才能保证农田的灌溉;只有石油的稳定供给才能保证地膜等农资的稳定供给;只有石油的稳定供给才能保证农药的供给,等等。
所以,化石能源的稳定供给是保证农业产量的基石。传统农业是太阳光能转变为谷物能源的过程,产量很低而且很不稳定,所以传统农业活动的单产很低,很多时候在五百斤以内,而且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产量,让人类只能看天吃饭,这就让人口增长缓慢。但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活动不仅是太阳光转变为谷物能源的过程,还是化石能源转变为谷物能源的过程,这带来了两点巨大的优势:第一,产量大幅提升,相对传统农业来说预计的增产幅度很可能超过50%甚至100%。对这一点农民朋友会有深刻的体会,今天如果没有比较充足的肥料、农药、灌溉水供给农业产量必然会惨不忍睹;第二,现代农业可以实现稳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看天吃饭。这很可能才是最近五十多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下图上为1800年以后世界人口总数走势图,2018年之后的红、桔、绿色线为不同机构的预计走势;下图下为1961年之后世界人口曲线与全球谷物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二战之后化石能源以化肥、农药、农资、电力、农机用燃油等方式大量投入到农业活动中,推动了全球谷物产量的快速增长,这是这一时期全球人口总量加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现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供给体系之上的,当能源危机爆发时投入到农业活动的化石能源就会停滞甚至减少,农业产量就会停滞甚至减产,这已经被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所证实,更重要的是化石能源的投入减少之后农业产量将不再稳定,这对全球的食品供给意味着巨大的危机。
结论是,石油危机意味着谷物和食品的供给端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第三,气候越来越恶化。
相信人们还对去年的恶劣气候记忆犹新,6月28日,美西波特兰的气温攀升到约46.7摄氏度并连续三天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市的气温升至约47.9摄氏度,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难耐的热浪袭击了整个北美中西部。此后热浪和洪水又开始袭击亚洲和欧洲,中国的河南等地、欧洲的希腊周边地区、德国周边等地都受到了高温或洪水的冲击。而南美的巴西、非洲的南非却受到罕见的冰雪袭击,这在往年是难以想象的。
去年的极端气候已经给全球的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明显的破坏。
以小麦市场来说,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乌克兰是全球最主要的小麦出口国(或地区),近5年年均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71%,它们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8.6%、16.9%、13.4%、12.1%、10%。去年的热浪导致北美小麦严重减产,加拿大的减产幅度居然高达40%,严重削弱了北美的库存水平和出口能力。近5年,世界小麦平均产量约7.75亿吨左右,而消耗量高于产量(2021年的小麦消耗量约7.867亿吨)。诸多因素导致全球谷物库存连续下降(下图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目前的全球谷物人均库存已经处于低位,一旦恶劣气候持续下去导致库存加速下滑,粮食危机就会爆发。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冬季,1月原本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季节,但加拿大中北部在1月的气温却已经长时间停留在零上,甚至有时高达8-10度,这在往年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汤加火山喷发高度达到25000-30000米,这必将对今年的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任何一次极端气候周期一旦开启就绝不会在短期内就结束,在开始阶段往往都会愈演愈烈,这意味着极端气候还会持续,这是今年和未来一些年农业活动将面对的最大威胁。
结论是:极端气候在威胁着全球谷物的供需关系而且已经明显发挥了作用。
综上所述,石油危机为代表的能源危机将快速放大农产品的需求端,加速消耗全球库存;能源危机又意味着化石能源供给不足,这会影响农业产量,抑制供给端,所以,能源危机就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紧缩全球的粮食供需平衡,它本质就是粮食危机。而极端气候不断持续将不断削弱全球库存,导致谷物供需市场走向进一步恶化。
进入2022年以来,石油与油脂(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价格的不断上行,或许就是粮食危机的春季骚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