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乌克兰开启了亲欧盟示威运动,2014年抗议活动升级,这场运动最终以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驱逐、建立起亲欧盟的新政府作为结束。
随着新政府的建立立即诱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1772年起,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从依附于奥斯曼帝国转而依附于俄罗斯,1783年俄罗斯通过法律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俄罗斯的版图。在此之前,克里米亚半岛是严重穆斯林化的汗国,当地居民主要是鞑靼人,此后随着俄罗斯族人的不断迁入克里米亚半岛开启了俄罗斯化的进程,逐渐成为由俄罗斯民族所主导的地区。
1954年2月19日,在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导下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由于当时俄罗斯联邦与乌克兰同属苏联,虽然苏联是联邦体制,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克里米亚改属乌克兰只被视为是苏联国内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动而已。
1991年苏联解体,克里米亚半岛成为独立的乌克兰的一部分,半岛上的俄罗斯族裔居民原来认为仅仅是变更了一下自己的行政区划,现在却需要拿不同的护照,这立即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当时的半岛上还驻扎着俄罗斯海军的黑海舰队,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但乌克兰大选之后极端民族主义的党派遭到失败,克拉夫丘克所领导的相对温和的政府(与俄罗斯的联系也相对更紧密)登台执政,这才让克里米亚的局势缓和了下来。
但“火种”还在,它总是要燃烧的。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半岛终于还是宣布独立,但随后在俄罗斯的调解下才决定继续作为乌克兰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自治共和国存在。也就是说半岛依旧留在乌克兰内,但地区独立性增加。就在这时乌克兰同意俄罗斯租借克里米亚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部分作为黑海舰队的基地,这明显是在克里米亚地位上所进行的妥协。
1997年乌俄两国进一步签定《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克里米亚半岛归乌克兰所有, 两国承认苏联时期划分的俄乌边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并同意通过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随后的事情世人就基本都清楚了,2014年乌克兰发生亲欧盟示威运动、组建的新政府全面倒向西方之后,克里米亚再次宣布独立。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为了克里米亚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曾经进行长期的争夺,它既是俄罗斯控制黑海进入地中海的桥头堡,还是黑海舰队的基地,由于乌克兰新政府已经全面倒向西方,俄罗斯就开始支持克里米亚独立并进行实际控制。
顿巴斯地区与克里米亚的情形基本一样,也是严重俄罗斯化的地区(下图),当地的主要语言已经是俄语。当乌克兰政府全面倒向西方之后,也开始要求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这就是持续了多年的乌东战争。
上述都是朋友们很熟悉的事实,为何还要重点陈述?
基于历史沿革的因素和联合国宪章精神,乌克兰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其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这两个已经严重俄罗斯化地区的居民要求回归俄罗斯的民族意愿也有其合理性,源于尊重民族自决的精神也是当今世界所遵循的普遍规则。
一方面要尊重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一方面也要遵从民族自决的意愿,类似克里米亚和乌东这样的地缘矛盾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但这些矛盾的影响也只体现在局部地区,不会蔓延至其他地方更不会对整个世界带来明显影响。
俄乌战争与克里米亚和乌东危机的性质就具有本质的不同,是非常典型的大国之间意识行太的冲突,至于详细原因在这里却不能明说,否则就会404,有兴趣的可以看看3月8日的文章《如松:俄乌战争的前生今世》。从国家的实际边界变更和尊重乌克兰民族独立性两个视角来观察,俄乌战争体现的是非常典型的意识行太冲突。
由此就可以看到,2014年的克里米亚独立和乌东危机之后,无论后续的经济制裁和谈判都只体现在政府层面,但企业和民间基本都不参与这种争端,政府忙于制裁和谈判但企业与民间忙着做生意,对当时的世界大局也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由于这是一场基于价值观和意识行太的冲突,而价值观和意识行太的冲突会涉及到全球几乎每一个人,所有人都会被动卷入,这就让这场冲突立即演化成某种形式的“世界大战”,波及了世界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主要包括:
- 第一,在东方大国民意汹涌,支持俄罗斯是主流。
- 第二,印度的态度非常微妙,它声称愿意调整俄乌冲突,这种姿态明显与欧美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俄乌战争的问题上与俄罗斯走的更近一些。
- 第三,欧美社会普遍支持乌克兰并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甚至连永久中立国瑞士、袖珍小国摩纳哥、以往从不在国际重大议题上明确表态的新加坡都参与了制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西太平洋岛国,全国人口只有区区10万多人,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却立即宣布与俄罗斯断交。当这些国家都参与到这场争端之后,可见俄乌战争波及的范围之广,波及到了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国家。
- 第四,国际大企业普遍参与“制裁”,制裁两个字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制裁,而是他们所进行的自我选择。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欧美持续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但国际企业根本不参与政府的行动,源于商业有商业的准则,它们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政府没权干涉,相反,当时和随后的一段时间有很多欧美企业继续进军俄罗斯,政府与国际资本明显不同调。
但本次却截然不同。
俄罗斯是全球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石油出口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居世界前四,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巨头眼中的“金蛋”,但俄乌战争后包括BP、壳牌等能源巨头在内的欧美石油公司却立即撤离了俄罗斯;大众、戴姆勒等汽车巨头宣布终止在俄罗斯的业务;苹果、谷歌、微软、波音、空客、万事达、Visa等大企业宣布从俄罗斯撤退,等等,这些企业撤出俄罗斯的过程会遭受多少损失?少则数十亿多则数百亿美元,有传言称国际企业在本次撤出俄罗斯的过程中所遭到的损失合计大约1万亿美元左右。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国际大资本宁可遭到巨额损失也要撤出?唯一只能是意识行太的纷争。当企业意识到这场争端是意识行太之争后,意味着未来本国与俄罗斯之间会出现铁幕一样的阻隔(包括文化阻隔和资本往来阻隔),再加上俄罗斯内部经济局势恶化,这些大企业就只能断臂退出。这些大企业的撤出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远比欧美政府的制裁措施更严重。
国际大企业的行为也是在意识行太问题上进行表态。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表态甚至背离本国意识行太,企业就会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失(辞职),还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会让本企业遭遇生存危机。
或有朋友对此不以为然。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一直在俄罗斯油气公司担任高管,俄乌战争爆发后也一直未辞职,这让施罗德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分不满,目前这些人员都已经辞职。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完全会让这些国际企业立即倒闭,所以它们在这样的关口即便遭到巨额经济损失也必须依照本国的价值观进行选择。
第五,二战之后由美苏英中共同确立了战后秩序,战前与战后最大的变化是德国与日本。
二战结束直到1956年德国都没有自己的国防军。基于美苏冷战的需要虽然在1956年重新建立了联邦国防军,但联邦国防军的职责范围、规模、军费等都是被严格限制的,源于无论德国民众还是世界人民都忘不了二战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惨剧。
要说明的是,默克尔时期的德国就想加强军备,2017年5月默克尔对德国人指出,“我们必须为欧洲人自己的未来和命运而战”, 她承诺将提高德国的国防开支。但当时的默克尔在德国内部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大多数德国人非常不愿意走这条路,相关议案也就难以在议会获得通过。这让德国的国防开支长期停留在1%左右,即便特朗普不断对德国施压,德国人也不改初衷,坚持去军事化的政策。
但俄乌战争爆发后,在2月27日德国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朔尔茨宣布将拨出1000亿欧元专款提升军备以“捍卫欧洲和平”,同时宣布从即日起将把2%以上的GDP投资于国防上。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俄乌战争以前,在全世界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在德国国内必然遭到空前抵制,议会内部会会出现激烈讨论并难以通过。但这次,无论世界还是德国内部都未引发什么争议,甚至连一点波纹都没有,为什么?
立足于意识行太的战争是全球所有国家和民众都要面对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之后德国也需要保护自己和欧盟的安全,德国有捍卫自己生活方式的责任,所以德国开始强化军备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基于俄乌战争打响的是一场意识行太的战争,所有企业、个人都会卷入,所有国家都必须选择、站队,最终在国际上就会形成由不同的国家所组成阵营,阵营之间的铁幕就会徐徐落下。
事实上,资本铁幕已经率先落下。
经济全球化时期,国际资本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进行投资活动,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欧美企业迅速撤出了俄罗斯,基于反制措施、也基于渡过经济难关的需要,俄罗斯宣布用卢布偿还外债,俄罗斯执政党(普京所在的政党)已经启动外国公司财产收归国有程序,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爽,但这种直接的主权违约行为将让国际资本从此远离俄罗斯,俄罗斯与国际资本之间的铁幕已经落下。
既然从俄罗斯的撤出行动已经让国际企业遭到惨重损失,它们立即就会重新审视过去数十年中在与本身价值观不同国家的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俄罗斯进行主权违约之后,这些企业也会感觉到一旦其它国家进行主权违约所带来的寒意,此时它们就很可能立即开启逃亡潮,规避自身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不同阵营之间的资本铁幕正在落下。
在这个历史性的当口,人们怎么选择自己和家庭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生活方式和孩子们的教育方式?
有些国家某些关键民生行业的对外依赖度非常高,铁幕降落之后这些行业的供给就会严重匮乏,自己该怎么选择就业和投资活动?
铁幕降临之后,各国都会强化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上也更加独立自主,人们应该怎么规划自己的事业?
铁幕落下,是这个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必将深刻地影响我们这几代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