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湾局势十分复杂,利益牵扯深广,涉及到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等,而且台湾岛内还被区分为外省人和本土人,一般认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诉求。
有人认为这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其实在19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
从19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东亚各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1840-1842年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清朝开启了洋务运动,1853年日本发生了黑船来航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1858年日本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五国通商条约,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日开始打开国门。
随着中日两国打开了国门,与欧美各国的政治、军事和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台湾的战略地位开始空前上升,源于台湾内海、外海从此成为黄金水道,台湾本岛成了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这就让台湾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1867年,台湾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爆发了一场冲突,结果美国海军陆战队大败而归,拉开了台湾新时代的大幕。
1867年3月,美国商船罗妹号要从广东的汕头经过台湾海峡到东北进行贸易活动,很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一场强烈的暴风雨,罗妹号在台湾岛南方的七星岩触礁。七星岩由七颗珊瑚礁岩组成,因状如北斗七星而得名,退潮时,可看到七个礁岩,涨潮时,只能看到二颗礁岩。七星岩是台湾于巴士海峡最南端的陆地,距离台湾本岛大约有8海里。
罗妹号触礁之后,船长约翰·亨特下令弃船,与他的夫人和十四名船员搭乘小艇在台湾的南岬登岸,南岬位于今天屏东县垦丁的南湾海岸,东临太平洋,西靠台湾海峡,南望巴士海峡。我们知道海南的三亚有个叫天涯海角地位地方,而垦丁也被台湾称为天涯海角。据说垦丁这个地名在清朝才出现,当时从大陆来了一批壮丁到此地垦荒,这里就被后人称呼为“垦丁”。
下图是垦丁的位置。
当时的南岬属于琅峤十八社,是斯卡罗人(即台湾原住民,今属排湾族)的势力范围。早在荷治时期(1624至1662年间),斯卡罗人就统治着琅峤半岛(恒春半岛),斯卡罗人的最高统治者被荷兰人称为“琅峤君主”。在历史上,斯卡罗人虽然先后臣服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清朝的统治,但实际类似“宗藩关系”,因此斯卡罗基本属于琅峤半岛上的独立政权。在美国和清朝固有的印象中,斯卡罗不过是小小的土番,既然是土番,其通用装备也只能就是长矛、弓箭,在现代化火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这种固有的观念最终把美国人害惨了。
亨特船长带领船员登岸之后,他们仅仅知道这里是大清的领地台湾岛,由于当时只有英国驻台湾领事馆可以代办外国事物,亨特船长就想向英国领事馆求援,但却不知道他们登岸的地点是斯卡罗人的领地。
斯卡罗原住民发现岸上竟然来了一群金发碧眼的“入侵者”,觉得这些人肯定是来侵略自己的土地的,结果罗妹号船长夫妇与美籍船员们共十三人被原住民“出草”,“出草”是原住民斩下敌人的头颅祭祀祖先的一种习俗,这就是罗妹号事件。其中只有一位广东籍水手因躲在海岸边的树丛中才逃过一劫,此人逃到清朝凤山县境内向地方官告知罗妹号遭琅峤原住民杀害,然后,这件事也被英国领事馆辗转传递到了驻北京的美国大使馆。
美国大使馆听闻此事之后异常震怒,既然此事发生在清朝的领地之内,他们就当然认为清朝应该对此负责,要求清朝给予交代。结果清朝官员两手一摊推脱说,我们只能管辖番界内(这里的番界指的是台湾)的汉人和已经汉化的平埔族,而番界内的番人(即原住民)我们也管不了。当时还在两者之间划有分界线——土牛界限,大致见下图(界限的不同颜色说明不同时期有所变化),界限以西由清朝控制,界限以东由原住民控制。
美国人的思维是直来直去的,既然你们自己说管不了,那我们就自己管。
这一下,他们终于理解了清朝官员为何管不了自己领地内部事物的原因。
美国驻厦门的外交官李仙得知道这件事情后,在1867年4月18日乘船到台湾府城(台南),向当地清政府官员要求直接与琅峤十八社高层进行谈判。李仙得虽说在中国住了一段时间,但台湾岛还是第一次来,所以他迫切地需要一位帮手,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位台湾通—英国商人威廉·皮克林,外号“必麒麟”,请求他与自己同行。必麒麟在当时也是一位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曾受清政府的邀请出任高雄海关的稽查员,但后来因为参与樟脑走私被清军抓获,从而引发了中英之间的樟脑战争(1868年)。在樟脑战争中清军水师协署副将江国珍自尽,清军溃败,英军占领安平(今台南市安平区)之后扬言,如果清朝不再重新谈判(樟脑贸易)将会攻下整个台湾,最终中英双方在11月29日签订《樟脑条约》。当时且台湾樟脑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樟脑条约》签订后,清朝不仅需要向英军赔款,还要将地方官员革职,台湾的樟脑进出口彻底落入英国商人手中。
回头接着说李仙得,他直接与琅峤十八社高层进行谈判的要求被台湾府的官员不断搪塞、拒绝。
此时美国方面认为,既然与清朝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商量的机会,那就只能绕过清朝的地方官府(凤山县),自己直接到琅峤报仇。
1867年6月初,美国派遣海军少将彼理与海军中尉马特西节率领共181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琅峤海湾,开始展开讨伐。他们分乘两艘船到琅峤登陆,希望可以依仗军事力量的优势来处理罗妹号事件,对琅峤十八社进行惩处。
与此同时,琅峤十八社的斯卡罗人看到南湾海面上来了两艘战舰,下来了许多金发碧眼的人,和先前他们攻击的罗妹号船员有着相同特征,于是直觉地认为,这些人一定也是来掠夺土地的,于是琅峤十八社的大统领卓杞笃带领二十二名斯卡罗战士前来迎战。
6月13日,美军兵分两路征讨原住民部落,与斯卡罗战士在龟鼻山一带(今天垦丁大尖山附近)展开激战。既然在美军固有的观念中认为这些原住民无非就是手拿弓箭、身背长矛的野蛮人,也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失算了,就在他们发动攻击的时候,丛林里立刻枪声大作,有的士兵倒下去的时候甚至还没有发现敌人在哪,通过枪声他们发现,这些野蛮人用的居然是和自己一样的最先进的燧发滑膛枪!但美军还是冒着枪林弹雨冲了上去,虽然占领了阵地,但却伤亡惨重。虽然美国海军陆战队虽然占领了阵地,但却发现自己面临的是更糟糕的处境,美军在陌生的热带海岛上打起了在过去的战役中从未经历过的丛林游击战,海岛气候的高温也让美国人十分难熬,加上对地形完全陌生,美军只能采取守势。在交战中,中尉马特西节阵亡,美军见领军将领阵亡只能选择撤退到船上,随后见难以取胜便直接撤出了台湾。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所记的“1867年台湾远征”。
美军战败撤出琅峤后,清政府也开始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他们很担心美国大动干戈最终又造成割地赔款之类,于是赶紧指示台湾总兵刘明灯率领汉人与平埔族组成的混合军团进军到琅峤以讨伐斯卡罗人。结果当刘明灯的军团到达琅峤后,发现美国人已经跟斯卡罗人讲和了。
美国外交官李仙得一直努力与琅峤十八社大统领卓杞笃进行直接沟通以化解纠纷,他在比麒麟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卓杞笃,经过几个月的谈判,双方在1867年10月10日达成和解,并相约在“火山”立下合约,表示美国与琅峤十八社之间互为友好,若遇到像罗妹号那样的触礁事件时,美国人会高举红色旗帜,这意味着“美国人需要斯卡罗人的救援与保护”。此外,李仙得也向卓杞笃保证,若美国人遇到海难只会在岸边求援,并不会私自侵扰琅峤领地或其他斯卡罗部落。
1869年2月,双方在刘明灯、比麒麟等人的见证下,正式完成了签约仪式,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岬之盟》。这份盟约还被送到了美国国会,成为美国的正式对外盟约。
后来刘明灯也想代表清朝与斯卡罗人达成一份类似的协议,但被斯卡罗人严词拒绝。他们的理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作战时将校带头冲锋,令人佩服,因此才与美国达成这样的盟约,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啥?你懂得。
几乎在发生罗妹号事件的同时,日本开始窥视台湾。
清代之前,中国将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均视为“琉球”,如明初将琉球国称为“大琉球”,台湾岛称为“小琉球”。琉球王国一直是中国的从属国,其国王接受中原朝廷的册封。
1609年(明朝万历三十七年),日本萨摩藩派遣近三千兵力,攻入了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城,奄美群岛也被萨摩藩占领。但基于政治和贸易原因,德川幕府命令萨摩藩保留琉球王室,琉球王室也继续对中原王朝朝贡。
1867年,即美国与台湾斯卡罗人签订《南岬之盟》的同一年,江户时代结束。随后进行的明治维新过程中,已经改称“士族”的大量武士失业了,这些武士每天东游西荡,由此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于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西乡隆盛等人提出“征韩论”,目的是以海外扩张的方式来解决武士大量失业所带来的内政问题。但征讨朝鲜半岛未获得日本内阁多数阁员的支持,基于台湾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日本开始出现出兵台湾之议。
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宫古岛岛民的进贡船在回那霸时遭遇台风,漂流到了台湾南部的“生番”(即原住民,现在的高山族)牡丹社,船上一共69人,溺死3人,有66人登岸。但是他们意外闯进了台湾原住民地区,被杀害了54人,逃出的12人在台湾汉人的营救下到达了台南,然后被清朝传送回国。
日本以此为借口决心对台湾进行武力干涉。1874年2月,日本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将旧事重提,邀请美国人李仙得做军事顾问开始出兵台湾,这位李仙得就是罗妹号事件中的美国外交官李仙得。日本的3600军队在台湾射寮登陆,开始大肆进攻台湾生番村庄。台湾生番英勇反抗,日军死伤高达500人。日军虽然凭借先进的武器和优势的兵力击溃了生番,但却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出现了大规模的疾病。于是,日本军队只能撤到龟山,在此地建立“台湾事务都督府”“台湾事务局”,准备屯田据守。
战事爆发之后,清朝方面也赶紧让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担任钦差大臣,负责台湾和东南海防事务。邓廷桢在台湾调集了1万多军队,准备对日作战。日本也担心和清朝交战可能会威胁到日本的主权安全,于是转而求助于英美斡旋。李鸿章等人不敢违背英美的“调停”,力主和日本议和。经过一个月的谈判,中日双方在1874年九月签订了《台事专条》,条约承认了日本的军事行动为“保民义举”,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作为日本的撤军条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实事求是地说,以当时日本的国力并不足以从清朝手中夺取台湾岛,但这为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要求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埋下了伏笔。
在上述仅仅七年的历史中,英国、美国、日本、台湾汉人和汉化的原住民、原住民共同角逐台湾,这就是清朝和日本打开国门之后台湾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之后所导致的必然结局。
今天台湾动荡的局势,是历史的延续。
1F
很遗憾,只有历史故纸堆,没有今日分析————(但是今日,讲真话,讲敏感的真话是【大概率】的不可能事件吧)————“好事赢两次,坏事赢三次”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