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基本都集中在北纬30度以北的地区,见下图。或有人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就不处于这样的地理区域之内,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曾经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居民也主要来自于英国,在英国人到来之前这两个地区也没有本土文化,所以这两个地区都可以看成是英国的一部分。
虽然发达国家基本都集中在北纬30度以北的地区,但北纬30度以北的地区却并不都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怪的现象哪?这或许要从几个文明古国说起。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的地理(见下图),中国的河流大多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向,这就在中国大陆上形成了众多的冲积平原;中国的北部和西部都是高山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又可以登陆中国大陆,在给中国大陆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有效的降雨,干冷空气被山脉阻隔、有效的降雨和温暖的气候、众多冲积平原等有利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在中国大陆上形成了稳定的居住环境,人口可以连续增长,文化就可以不断传承,这就让中国成为文明古国。
印度也一样(见下图),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印度洋暖流可以登陆印度次大陆并带来有效的降雨,又拥有恒河平原等众多冲积平原,这就形成了稳定的生存环境,人口可以持续增长,文化可以持续传承,这就形成了古印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也一样(见下图,即两河文明),高加索山脉和伊朗高原阻挡了北方干冷气流的南下,来自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暖湿气流可以冲上两河地区,而两河地区又拥有广阔的冲击平原,这就让该地区形成了稳定的生存环境,人口可以不断繁衍,文化不断传承,最终就形成了灿烂的两河文明。
古埃及的自然条件就更为优越,这直接形成了古埃及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些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的文明古国生产力可以持续发展,成为当时的“发达国家”。
朋友一定会说,地理真的这么重要吗?当然。
在那个年代,人类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主要依靠采摘、捕猎、游牧为生,之后逐渐定居下来形成农耕模式,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抵御寒冷气候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寒冷周期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此时人口就无法增长甚至还会消亡,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中断,文化就无法连续传承,文明就会中断。所以,只有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地区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繁衍和文化的传承,生产力的发展才不会中断,才能成为文明古国。
到这人们会说,迁徙到气候相对比较恶劣地区的人们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哪?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人们又该怎么生存?
第一,维度越高的地区,单位土地上的产出就越少,而且还有漫长的寒冬,迁徙就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即便在两三百年前北方还有很多游牧民族,依靠不断的迁徙来谋生。
为了保证自己的迁徙空间,北方游牧民族需要竭力扩张自己的领土,它们对土地的渴望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源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不断形成疆域十分广阔的大帝国,比如匈奴帝国、突厥汗国、柔然汗国、蒙古帝国,等等,俄罗斯帝国(含苏联)不过是上述这些帝国的延续。从这里也就可以理解俄罗斯为什么时时刻刻都贪恋别人的土地,以至于有人经常在俄罗斯街头看到这样的牌子——俄罗斯的领土永无尽头,反应的就是这种传承下来的基因。目前,俄乌战争正在乌东地区处于焦灼状态,但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却已经公开放话说,俄罗斯还要将边境推进到波兰边境,而且波兰边境还必须从目前的
位置后撤,这就是典型的俄罗斯式思维——领土永无尽头。
但这些大帝国一般也都是不稳定的,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大,本民族人口就难以统治庞大的国土,其它族群很容易分裂,所以蒙古大军所到之处经常伴随着屠城;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守护边疆的压力不断加大;国土过于庞大之后,中央集权对地方的统治能力下降,等等。
游牧是对土地进行开采活动(对土地之上的产出进行采集),今天的俄罗斯主要依靠石油和天然气的采掘与出口,这也是一种土地开采活动,实在没什么差别。
但中欧、西欧尤其是北欧地区的人们,陆地面积比较狭窄,通过陆地迁徙(扩张)的空间就十分有限,但该地区的地理特点是濒临海洋,此时就会不断进行海上探险,目的寻找新大陆来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欧洲的海上探险活动从维京时代就开启了,维京人是当时居住在北欧地区的民族,到地理大发现时代,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参与到海上探险的大潮中。
今天,马斯克在从事火星探索的工作,期望有生之年人类可以在火星上定居,本质是地理大发现的2.0版本,他们结束了海洋探索之后开始探索外太空,传承的就是中高纬度地区人们的迁徙基因和欧洲人的海上探险基因。
第二,一旦因气候问题遭遇生存危机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抢劫。
由于南方的气候相对比较温和,向南抢劫就是最合理的路径,中国的元朝、清朝本质上都是抢出来的王朝;欧洲维京时期的维京人不断向南方抢掠也都是生存压力所致,以至于维京人留下了“维京海盗”的称呼,唯一的差别是前者主要经由陆地抢劫,后者主要通过海上来抢劫。
为了应对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中高纬度地区的民族注定会形成这样的特征:
第一,必须建立起集体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时又必须拥有勇武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对抗恶劣的环境,才能在持续为生存而战的过程中生存下去。他们这种民族特征与分散的自耕农截然不同,由于自耕农在日产生产和生活中都是分散的,难以形成强大的集体合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将蒙古族更好地组织起来,成吉思汗在1206年就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法典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开,建立了一套有部落民主色彩的君主政体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将蒙古民族组织起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海上探险异常艰难,所有人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船员之间必须具备强大的互助精神才可能完成探险活动。同时,船长的人选异常关键,决定着所有人的生命安危,就必须选出最有经验最有能力之人担任,这很可能就是选举制的温床,这也是一种正淘汰的人才遴选机制,这些都推动了欧洲历史的不断进步。
第二,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应对战争、应对自然的能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
只有科技水平提高之后,才有可能制造出精良的装备(包括船舶等),才有可能降低自己在战争中的伤亡,才有可能赢得生存战争。只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单位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为种族的延续创造条件。
所以在维京时期,维京人就已经具有欧洲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这是他们的人口不断膨胀的根源,也是他们不断扩张的基础。
第三,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封建时代,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的压力更大,形成集体主义精神之后民众的力量就会对君权形成制衡,君主就无法形成高度集权(与其他地区的君权相比)。当民众进一步觉醒之后民权就可以压制君权,这就是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在含义,这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的是制度革命。
制度革命之后,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基本权利的平等,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水到渠成,让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再加上这些地区的人们已经形成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以对抗自然)的基因,顺利地开启了工业革命。
当工业化不断深入之后,工业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机械、燃油、水电、道路运输、农药、种子、化肥、保险,等)不断植入到传统农业活动中,就建立起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的稳产高产,最终战胜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饥荒问题。
制度改革和工业革命,让这个世界在数百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的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成了今天的发达国家,这很可能就是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最主要原因。
相反,其他地区的人们生存压力比中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要小的多,难以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或相对比较淡薄),就无法制约君权,这就让很多地区的君主集权程度反而不断提高(这以非洲亚洲最为明显),生存压力有限时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也不足,工业革命的步伐就比较缓慢,最终就由远古时期的“发达国家”沦落为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饥荒依旧是常态,最典型的是非洲的很多地区。
这或许就是发达国家、发展中以及不发达国家的财富密码。
(今天的文章只是个人见解,只是希望阐述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描述一点认识世界的思路)
1F
糟点太多,
简单举例
【1】中高纬度地区人们的迁徙基因和欧洲人的海上探险基因————太空殖民,到底是基因决定的——还是文明&文化进步-科技发展-只要不是蠢到、腐败到相当程度,(只要有能力)哪个政府不想太空殖民?
【2】农耕民族就不懂团结,不会冒险?
————农耕时代的帝国,只要不是昏聩到晋惠帝、靖康、崇祯的程度,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让游牧民族不能寸进】
————晋惠帝前的几十年,匈奴的汗位是汉人朝廷册封才算是“正统”,唐时把突厥打得西迁、分裂成东西突厥两个帝国;
————罗马帝国正常、没有末期那么腐败的时候,蛮族在几百年内都是罗马的近似奴隶的部落。
其他不一一论述。
—————–
这篇文章,为了说明【俄罗斯扩张成性、贪心没有尽头】————扯得没用的废话太多了,以至于处处反而是漏洞,反而不能说服大家。
B1
@ fgjhjk 1. 文化形成本能,本能习惯会渗透到基因里去。
2. 农耕并非一无是处,但游牧、海洋相较农耕喜欢冒险得多,这是常识。
另外,罗马也不是纯的农耕,是一种混合的文化。
没事瞎杠,只会让人觉得你是拿无知当个性。
2F
人性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地理环境只是起到催化或迟滞作用。环境这东西也不能仅仅指地理环境,我们讲国际环境所指的那个环境现在对历史的改变已经起主导作用了。人类正处在从丛林社会完全走出来的阶段。人类和周围的一切事务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受自然规律的支配,社会规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延伸。
来自外部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