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虽然看起来乌军难以在短期内获胜,但战场主动权无疑已经从俄军手中转移到乌军手中,俄罗斯已经很难再将战争继续下去:
第一,一个国家发生内部叛乱,支持战争的政治、军事资源就会急剧衰竭。
五千人的瓦格纳叛军不仅在一天的时间就从顿河畔罗斯托夫向莫斯科方向高速挺进近了1000公里,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沿途的机场等重要的军事设施,在普里戈津叛乱的三十多个小时之内莫斯科的政要、最重要的将领都没有发布谴责普里戈津捍卫普京的声明,这说明普京的统治基础已经严重动摇。随着普京的权威动摇,各派政治势力开始为后普京时代做准备,比如继瓦格纳与国防部的冲突之后,俄联邦安全局(前苏联时期的克格勃的继承者)又与俄国防部爆发剧烈的冲突,一个政治动荡的国家其政治资源已经无法继续支撑战争。
随着叛乱的爆发,俄军中最能打的部队——瓦格纳已经退出了战场。南部军区是俄罗斯五大军区之一,南部军区的总部就位于顿河畔罗斯托夫,叛乱爆发之后瓦格纳迅速占领了该市以及市内的所有军事设施;在瓦格纳北路军向莫斯科进军的过程中毫不费力就占领了沿途的机场、核武基地等重要军事设施,等等,这些都说明俄军中很多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已经不再忠诚于普京,随着叛乱的逐渐平息普京需要对军方进行大清洗,这会打击俄军的士气。这就让俄军的战斗力急剧衰弱,让乌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二,支持俄罗斯的人认为俄罗斯是越打越有钱,支持乌克兰的人说俄罗斯的财政已经难以支持战争,这些都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汇率却是最公正的,它不会说假话,目前美元对俄罗斯卢布已经走出了突破性的走势。
去年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的二十天内,俄罗斯卢布兑美元出现了剧烈贬值,但随着此后俄罗斯推出新的货币管理手段,卢布汇率出现飙升甚至超过了开战前的水平。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俄罗斯的财政赤字出现恶化,今年前四个月的赤字(34780亿卢布)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赤字总金额(3.3万亿卢布),前四个月的赤字已经占到财政收入(77820亿卢布)的44.7%,这显然是可以让俄罗斯财政破产的赤字水平。随着上周美元兑卢布再次突破了开战之前的关键技术位,意味着卢布将开启加速贬值之旅,这会剧烈地推升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当通胀爆发之后俄罗斯财政就会走向枯竭,就难以继续支撑战争。
一个国家在重要的战争中战败之后,都会遭遇财政赤字失控并爆发恶性通胀的打击,今天美元兑卢布汇率的突破预示的就是这个命运。
政治、军事、财政因素都决定俄罗斯已经很难将战争继续下去。
由此有人就会认为,既然乌军已经占据战场主动权,西方会推动俄罗斯联邦解体,会将俄罗斯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然后将普京送上断头台,等等等等。
真的会这样吗?让我们看看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英国是怎么做的。
拿破仑战争(1803年至1815年)之后,法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的强权地位,英国和俄罗斯享受了战后红利,英国就此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沙俄则成为欧洲宪兵,成为新的欧洲大陆上的强权国家。
沙俄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击败拿破仑之后就开始整合欧洲大陆,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号召下于1815年9月26日正式成立了神圣同盟,同盟包括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沙皇当然就是盟主,也被认为是欧洲的救世主。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组建神圣同盟的目的很清楚,通过与最重要的德语系国家结盟来压制传统的欧洲大国法国,进而控制整个欧洲大陆。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也加入了神圣同盟,当时除教皇国、奥斯曼帝国(它不是基督教国家,无法参与这个基督教组织)和英国之外,所有欧洲大陆国家全部接受参加这个同盟的呼吁,沙皇几乎成了欧洲的州长。
当沙俄成为欧洲的强权国家之后,英俄之间在拿破仑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盟友关系就已经不再。但此后的三十多年中沙俄忙于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无暇他顾,英国也乐见沙皇四处救火,英俄矛盾尚不至于彻底激化。
任何一个欧亚大陆上的强权国家,当基本摄取了大陆利益之后,其势力就会向海洋上溢出,沙俄也不例外。1853年7月,俄罗斯开始出兵多瑙河流域并攻占了奥斯曼帝国的两个附属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这两个国家位于今天罗马尼亚境内,然后准备向保加利亚进军,其最终目标就是夺取土耳其海峡,然后向地中海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目标是沙俄自己公开宣布的。奥斯曼帝国见势不妙立即向沙俄宣战。
沙俄向海洋的扩张行动直接触动了海上霸主英国的核心利益,这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0月5日–1856年3月30日)的爆发,经过大约两年半的鏖战之后英法联军攻克了克里米亚半岛首府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战争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沙俄损失惨重,沙皇投入了88.8万最精锐的部队,但最终战死(包括非正常死亡,主要是饿死和因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的死亡)的人数高达45万人,如果再加上负伤,沙皇几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精锐部队。
这场战争还彻底摧毁了沙俄的财政和货币体系。
1853年至1856年间沙俄财政赤字总额高达7.96亿卢布,是当时沙俄年财政收入的200%多,即平均每年的财政赤字占年财政收入的约50%(这个数字与今年1-4月俄罗斯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例44.7%相近)。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沙皇只能增发信用劵(纸币),这导致流通纸币从1853年的3.114亿卢布增至1858年的7.353亿卢布。当时的沙俄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度,由于增发的信用劵大多都没有金银作为保证金,这就导致卢布价值暴跌和通胀恶化,让沙俄国内怨声载道。
精锐部队已经丧失殆尽,军事上已经不堪再战,甚至沙皇都难以使用这样的军队稳定国内局势,财政已经崩溃导致怨声载道,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遭遇危机,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在今天,有人就会认为英国会推动沙俄的解体,甚至希望让沙俄在世界地图上消失以永绝后患。
但英国的做法却大出意外。
在战后签订的“巴黎和约”中规定,英法等同盟国将它们在战争中所占领的沙俄领土全部归还予沙俄,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黑海沿岸的部分地区,只是规定沙俄不得在塞瓦斯托波尔设立防御工事;英国、法国、俄罗斯及其他交战国全部撤军,黑海改划为中立地区,只对商船开放;黑海周边地区禁止建立军事设施,任何国家的军舰都不得驶入;在西方的惯例中,战败国需要向战胜国支付战争赔偿,英法等盟国也放弃了赔偿索求。通过巴黎和约来看,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战争,这是后世史学家对这场战争给出的评价。
为什么英国会给沙俄送出上述大礼包?根源在于英国通过这场战争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第一,通过这场战争,沙皇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财政已经崩溃,沙俄不仅彻底失去了欧洲救世主的地位,更彻底丧失了向欧洲和地中海方向扩张的能力。
第二,克里米亚战争中的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这在表明一种态度,作为神圣同盟的的核心盟友在战争期间拒绝援助沙俄。不仅如此,1854年7月底至9月奥地利军队更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国,考虑到英法联军的压力在前,俄军只能灰溜溜地撤出这两个公国和多瑙河流域。这标志着神圣同盟已经彻底解体,沙皇维持欧洲霸权地位已经不在。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沙俄已经丧失了欧洲强权的地位,变成了一个疲弱不堪的帝国。
当沙俄衰落之后,就成了英国的一块“宝”。
沙俄的国家特征就是永远处于扩张之中,夺取越来越多的领土就是沙皇合法性的基石。如果不能实现领土扩张,沙皇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历史地位,甚至会非正常倒台或死亡。当沙俄成为欧亚大陆的强权、其势力向海洋溢出之时,就是英国的敌人,当沙俄处于虚弱状态之时,它当然无力进行海洋扩张,只能在欧亚大陆上进行扩张活动,就会成为其他大陆大国的战略威胁,欧亚大陆国家就会处于剧烈的内卷状态。当欧亚大陆各国忙于内卷(内部互相消耗)之时,各国就无力进行海上扩张活动,英国的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所以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对疲弱的沙俄送出了大礼包,让这场战争成为没有输家的战争。
事实也是如此,沙俄战败之后再也无力向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扩张,源于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都集中在这个地区。随后的沙俄转身开始在亚洲大陆上进行它的扩张活动,仅仅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两年之后的1858年,沙俄就逼迫清朝派遣的黑龙江将军签订了《瑷珲条约》,掠夺了清朝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段)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中俄共管的土地,沙俄取得关键的出海口(即海参崴)。随后又在清朝被英法击败之后的1860年逼迫清朝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完全割走了上述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根据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的思维模式,目前的俄乌战争中美英或许希望达成以下两个战略目标:
第一,持续消耗俄罗斯,让其无力威胁北约(含乌克兰)的利益。
第二,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的主要同盟(或潜在同盟)彻底解体,当这个同盟或潜在同盟解体之后,美英海洋上的压力就会极大地减轻。
这两个目标在今天看来尚未达到,但却并不遥远。一旦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俄罗斯就会成为美英之宝,美国很可能会再次对俄罗斯送出新时期的“大礼”,这是美英的海洋霸权地位决定的,也是英美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
另外,美元兑卢布的突破很可能意味着俄罗斯正在开启恶性通胀,一旦突破100:1,趋势就更加确定。恶性通胀对一国产业活动的破坏力已经无需多言,上世纪九十年代恶性通胀让俄罗斯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基本清零,石油出口能力暴跌一半以上;而过去十来年的恶性通胀让委内瑞拉的工业活动十分接近于清零,最严重时期石油产量更暴跌了八成以上,参考下面的两张图:
目前俄罗斯有很多产业都在国际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俄罗斯石油出口约占全球原油贸易总量的10-12%;成品油出口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0%;天然气出口约占全球贸易量的两成;化肥(氮磷钾)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7%;镍、钯、铝出口约占全球贸易量的49%、42%、26%,等等,一旦俄罗斯开启恶性通胀,上述产业都会遭遇严重的冲击,这很可能在为这些行业的长期发展(价格)指明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