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哈马斯军事首领德伊夫在一份简短的录音声明中宣布开始“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德伊夫声称:“我们决定说,我们受够了。”
哈马斯声称,他们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了5000多枚火箭弹,然后数千名哈马斯武装人员通过地道从陆地上、通过滑翔伞从空中、通过快艇从海上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进攻,以色列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一名将军被俘,一名旅长被打死,有边界上的以色列军事基地被占领,以军有主战坦克被摧毁,哈马斯还掠走了众多妇女和平民,在初始的交手中以色列吃了大亏。
战争爆发之后,以色列宣布征召所有的预备役军人,全国进入战争状态,以色列前总理贝内特都已经穿上军装进入预备役序列,以色列开始组织反击并对攻入以色列境内的哈马斯武装人员进行围剿。
到目前,双方均声称已经有数百人死亡,包括军人、平民、妇女和儿童。
冲突的伊始人们就注意到,哈马斯的装备水平比以往大为提高,情报工作也与以往大为不同,连强大的以色列摩萨德都无法侦知其行动,立即让人怀疑哈马斯的背后有大国的影子,否则哈马斯绝没有能力发动这种全面的入侵战争,而以色列直接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所以这不是一场武装冲突,而是一场全面的战争。
要强调的是,以色列在战争的伊始阶段被动挨打并遭到严重损失,这是很熟悉的一幕。
自从1948年以色列复国之后,已经爆发4次中东战争。
今天中东地区的一部分原本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地,见下图,一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之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授权英法两国临时统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奥斯曼各省,此后英法两国在该地区划分边界,将该地区分成四部分,其中三部份分别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
第四部份刚刚建立起来时叫做“叙利亚南部”,当时的官方名称叫巴勒斯坦托管地,按照丘吉尔的意愿这个地区被沿着约旦河分成两个行政区。约旦河以东的部分是外约旦,后来成为约旦王国,而河西仍然保留原来的名称叫巴勒斯坦。
问题就出在巴勒斯坦这个地方。
1922年,巴勒斯坦区大约有59万MSL,有8万多犹太人,还有7万多基督徒,但此后该地区却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重心,渐渐有大量的犹太移民涌入,他们大部份都是为了逃离在欧洲遭受的迫害,这些犹太移民遭到了当地阿拉伯人的反对,冲突开始了。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将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国家的决议:分别成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这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批评这个决议的一些条款,分治方案公布之后该地区立即爆发了严重冲突,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托管。犹太人立即宣布按照联合国181号决议建立以色列国,苏联、美国以及许多国家立即承认了以色列的建国。但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却不同意,他们迅速联合起来试图使用军事力量消灭以色列。
由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外约旦、沙特、也门组成的阿拉伯联军立即向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国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加入战斗之后,让阿拉伯联军看起来在素质上也占据了优势,当时的以色列军队还不足3万人,阿拉伯联军在数量上也占据了优势,阿拉伯联军在装备水平、部队素质和人数上都占据优势,刚刚建国的以色列岌岌可危。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耶路撒冷以及连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道路上,交战双方为阿拉伯军团和以色列军队,5月17日阿拉伯军团就攻入了耶路撒冷,5月19日至28日期间在耶路撒冷爆发了激烈巷战,最终以色列部队被赶出了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地区和老城的犹太地区。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会输掉战争,一旦以色列战败,以色列国就不足存在,下图是当时的阿拉伯联军。
但这时,犹太人的民族向心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战争进程中以色列全民皆兵,为了以色列的复国旅居海外的犹太人纷纷回国参战,平均每月都有超过10万人移民回到以色列,到当年12月,以色列军队的数量已经壮大到超过10万人,而阿拉伯联军只有5至6万人,而且这些回国的犹太人中很多都是二战老兵,他们身经百战,与此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富商们纷纷慷慨解囊为以色列提供巨额的资金以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以色列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空军,不仅夺取了制空权还可以轰炸阿拉伯国家的首都,最终以色列逐渐逆转了战场态势。
1948年7月18日开始,以色列转入攻势,阿拉伯联军转入被动防御,在以军三次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中,阿拉伯军队遭到重创。在当时的阿拉伯联军中以埃及军队的实力最强,由于战败,埃及只能在1949年的1月7日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罗德岛签订了停战协定。既然最强的埃及已经认怂,外约旦等国也迅速与以色列签订了和平协定,伊拉克等国虽然不肯签订和平协定,但也表示将遵守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和平协定。
这标志着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束。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进程是,以色列先是挨打,然后是打人,不成想,这种模式在后来被拍成了连续剧。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这次战争虽然被称呼为中东战争,但最主要的矛盾体现在英法与埃及之间。埃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企业和银行拥有苏伊士运河41%的股份,法国拥有52%的股份,埃及在1956年对苏伊士运河实施国有化,也就剥夺了英国和法国的运河权益;英法是殖民帝国,苏伊士运河是英法本土与东方联系的要道,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让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也步入近乎毁灭状态,这直接引爆了英、法、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战争,以色列本质是英法的踏板。当然,能够打击并削弱中东强敌埃及,以色列当然也是愿意的。
虽然英法以三国在战场上获得了胜利,但却承受了美国、苏联等绝大多数国家的巨大外交压力,尤其是美国,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埃森豪威尔甚至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进行施压,同时,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贬值15%,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苏联为了扩大在阿拉伯世界的利益甚至威胁要对英法使用核武器,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苏联还没有核武器,英法以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但在外交上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最终英法两国于11月6日被迫接受了停火决议。
美英法在二战中是盟友,英美本是一家人,没有法国更没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为何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翻脸不认人?第一,英法位于西欧,要维持全球殖民帝国的地位,就必须维持亚太地区的利益,英国丧失了埃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之后,全球的殖民体系就只能解体;而美国西海岸位于亚太地区,就可以填补英法在亚太地区被迫放弃的力量真空地区,奠定自己的全球地位;第二,美国通过支持埃及就可以进一步控制苏伊士运河,再通过支持以色列之后,就可以控制地中海和中东地区。从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标志着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国则从全球性大国彻底衰落为地区性国家,这就是美国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从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法国从戴高乐总统开始,就一致认为美国并不是可靠的盟友,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盟友,法国对美国的这种定位一直持续到今天,法国与美国总是貌合神离。中国有句俗话说,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法国从骨子里对美国的不信任,也是美国人自己走出来的。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美英法苏等大国的博弈,虽然以色列参与了战争,但只不过是敲边鼓的角色,当然就无法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策略。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又被称为六·五战争。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首先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引爆了冲突,随后,由于在进攻中有六架叙利亚飞机被以军击落,叙利亚呼吁埃及参战,它希望对以色列进行南北两面夹击。
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1967年5月16日,埃及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往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提篮海峡。
阿拉伯军队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而以色列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委屈角色。
老虎也会打盹,但不要将它当成病猫,它只是在选择出击的时机。
以色列军队从6月5日开始全面反击。首先是空战,除留下12架飞机防御本土之外,所有飞机全部升空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空袭当中。第一波空袭中就摧毁埃及飞机197架,第二波空袭击落或摧毁埃及飞机107架并炸毁了埃及14个空军基地,一个上午的时间让埃及空军几乎全军覆灭,随后叙利亚和约旦空军也受到重创,以色列彻底掌握了制空权。空袭仅半个小时之后,以色列坦克部队全面出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五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十二万人的强大兵力,到6月8日以军就全歼了其中的五个师并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一直挺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当天埃及就迫不及待地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宣布认输。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方向上攻入了耶路撒冷,在叙利亚方向上夺取了大部分戈兰高地,见下图,最终这两个国家也只能接受和平协议,战争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著名的赎罪日战争,持续时间是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
这次战争的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起始阶段以色列依旧是被动挨打,最危机的时刻以军弹药耗尽甚至濒临亡国,但此后在美国的支持下以军逐渐逆转了战场态势并最终获胜。
以色列虽然获胜,但以色列意识到只有军事手段却无法给以色列带来长期的和平,此后开始与埃及进行和谈,1978年《戴维营合约》和隔年的《埃以和约》的签订使埃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1982年,双方经过和平谈判,以色列将西奈半岛归还给了埃及,见下图。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位于以色列的南方,埃以实现和平之后,也极大地减轻了周边其它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敌对态势,约旦等国开始与以色列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这让以色列的安全局势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这场战争引爆了著名的1973年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英国等国实施石油禁运,国际油价从战前的每桶不足3美元飙升至12美元,形成了全球性的通胀恶化和严重的经济衰退。
由于1978年埃以实现了和平,阿拉伯国家就难以继续组织联军发动对以色列的战争,虽然此后阿以冲突不断,但也只能算冲突。
第一、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主动挑起战端,以色列被动挨打,然后才是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获胜,相同的连续剧不断上演,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
以色列给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拥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人均获奖最多的国家,以色列是人口小国,但却是创新大国,在很多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在其占领区内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年均降雨低于50毫米,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就是这样一个实控面积与北京市差不多、土地异常贫瘠的国家,却成为全球水果、花卉出口大国,我国的滴管技术也是从以色列引进。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文明国家。
巴勒斯坦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想不起。
军事上先被动挨打、然后再进行反击,这就是以色列的智慧。
全球犹太人口大约只有2500万,以色列人口更不到1000万,而阿拉伯人口超过4亿,在四周强敌环伺的情形下,如果以色列主动挑动战端,就会让所有阿拉伯人联合起来,陷入长期战争中的以色列就很难生存下去。
相反,每次战争都由阿拉伯国家挑起,就得不到所有阿拉伯人的支持,所以现在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阿拉伯国家总给人以一盘散沙的感觉,相反犹太人拥有强大的向心力,一旦战端开启以色列就可以得到全球所有犹太人的援助,这些犹太人对美国等国的内政外交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以色列又可以得到很多国家的鼎力支持,以色列就总可以实现“反败为胜”。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哈马斯武装人员将自己的残暴行为主动上传到了互联网上,一个德国女孩却遭遇了非人的残害,还掠走了数量不菲的以色列平民,以色列依旧首先被动挨打,面对哈马斯的所作所为,全球所有犹太人肯定是同仇敌忾,相反,看到这些行为很多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会摇头叹息,这依旧是同仇敌忾的犹太民族与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的战争,现在,以色列被动挨打的一幕已经上演,预计结局也不会有多大的意外。但要注意的是,这是一次非对称战争,与过去的中东战争并不相同,让战争的进程充满变数。
谁是哈马斯幕后的黑手?
过去一段时间,沙特和以色列正在商谈建交问题,以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要实现沙以关系正常化,沙特的要求之一是美国需要给沙特非北约盟友的待遇,这类似是日本和韩国与美国的关系,相当于美国为沙特提供安全保护。一旦美沙以三方会谈成功,加上以色列与阿联酋、约旦等国已经实现了和平,中东局势就会大变。逊尼派国家基本都与以色列实现了和平、再加上美国给予沙特非北约盟友的待遇之后,逊尼派的实力就会空前增强,谁最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哈马斯幕后的黑手也就呼之欲出。哈马斯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上传到互联网上,目的就是激发巴以仇恨,一旦以色列的反击过于强硬,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就会被再次激化,沙以关系正常化就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幕后黑手也就达到了目的。
沙特已经表态,美沙以协议达成之后将配合美国增产石油以压制油价,可现在有一个国家因为战争正处于破产的边缘,急需油价上涨,见上图,如果沙特增产打压油价,大地只能哭倒在厕所,所以,他也应该是幕后黑手,至少是煽风点火的角色。
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的全面进攻,既是地缘政治博弈,也是能源战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