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欧亚大陆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欧亚大陆可以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基石是什么?
要素有很多,包括美国资本和技术向欧亚大陆的流动,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等等,但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石就是中东地区和前苏联地区在二战之后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基地,这支撑了欧亚大陆的工业化。
二战之前,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石油产地,1930年美国的产量占全球的70%,见上图,图中还见不到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的踪影,苏联的产量与美国也相距甚远,当时全球78%的机动车都行使在美国。
1957年石油中心转到中东之前,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例依旧高达40%以上。
但石油生产的格局在静悄悄地演变。
1933年沙特国王将多家英法公司控制的经营特权,转移给了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创建了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CASOC),该公司就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前身。1938年3月,沙特阿美在达曼油田的7号井井下4772英尺处发现了大量原油,从此拉开了沙特和中东石油大发展的序幕。在二战爆发之前,中东和北非的石油生产处于起步阶段。
二战之后,沙特阿美公司的产量开始爆发式增长,见下图,1972年达到540万桶/天,1981年已经高达1050万桶/天。
沙特阿美公司石油产量的爆发式增长代表的是中东开始奠定自己全球石油生产和输出中心的地位,1940年中东石油产量不到全球产量的5%,1965年达到26%,1972年达到34%。
二战之后,苏联的石油产量也开始突飞猛进,1955年苏联石油产量约占全球的7.7%,1957年达到11%,1960年达到14.4%,1980年更达到19.5%。
1957年,世界的石油生产中心已经转移到中东,中东和苏联地区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输出地区。70年代前期美国大陆的石油产量开始下降之后,中东和苏联成为全球石油生产和出口的中坚力量,掌握了石油市场的话语权。
能源是工业活动的血液,是中东和苏联这两个油箱,支撑了欧亚大陆在二战之后的工业化进程。
现代工业到底有多少门类?一般人很难说的清楚,但人们忽视了一个同样也属于现代工业的门类,那就是谷物制造业。
工业活动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要素投入,依靠科技的力量、以大工业生产的模式按照人们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传统的农业是自然的、被动的生产活动,被动接收阳光、雨水等要素,当然还要被动接收病虫害,既然是被动接受生产要素的过程,产量就是不固定的,是靠天吃饭。可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人类可以通过肥料、燃料、电力、金融、机械、金融等进行要素投入,以大地为“生产基地”,依靠科技的力量根据人们的要求高效、稳定地生产出品质非常一致的谷物,就变成了主动的生产过程,它更接近于一个工业门类——谷物制造业。当欧亚大陆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先进的谷物制造业就取代了传统农业,也就支撑起欧亚非大约70亿人口的生存。
欧亚大陆进入工业化,建立起谷物制造业,让人们的生存空间得到拓展,让生活水平跃上了台阶。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成就。
但人类正从两个方面破坏这一成就。
第一是欧亚大陆工业化列车的“油箱”危机。
俄乌战争还处于焦灼态势,无论战争的结局如何,俄罗斯未来都会陷入恶性通胀,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俄罗斯的通胀率已经从2.3%快速上升至7.5%,这是先导。而恶性通胀一旦爆发就会打击所有产业活动,让石油生产陷入衰退。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十分明显的例子,俄罗斯的恶性通胀导致石油出口暴跌了50%。
更严重的是中东。
以哈战争尚未结束,伊朗、也门胡塞武装正在越来越明显地介入战争,胡塞武装正在无差别攻击红海航道上的商船,而美国组织十几个国家在红海进行护航行动,战争已经走在扩大化的路上。一旦扩大成中东全面战争,中东油箱就会爆发火灾。
当欧亚工业化的油箱发生火灾之后,会发生严重的能源短缺,欧亚工业化的列车就会抛锚。
第二是全球的海洋大动脉断裂。
当一个房间里发现一只蟑螂,就意味着还有很多蟑螂。
俄乌战争是第一只,以哈战争是第二只,我们或许不知道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会从哪里跑出来,但它们却一定会出来。
第一只是黑天鹅事件,随后的一群黑天鹅就是确定性,就不再是黑天鹅事件。
南海会不会成为第三只?在2024年飞起来的概率也不小。报道称,菲律宾意欲在中国的仁爱礁上修建永久性建筑,这只“蟑螂”正在跑出来。
全球化之后所建立起来的全球产业链就是亚洲生产,欧美消费,亚洲生产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中东非洲输往东亚、东南亚的石油要经过南海,石油是东亚、东南亚工业产能的血液,东亚、东南亚的工业制成品要通过南海输往欧洲、中东、非洲和北美东海岸,南海就是全球产业链中最粗的那根大动脉。
一旦这根大动脉因南海危机而断裂,再加上战争注定会导致大国之间残酷的金融、产业制裁与反制裁,以亚洲生产、欧美消费为特征的全球产业链将瞬间断裂,全球工业化的列车将瞬间踩下急刹车。
无论是欧亚大陆工业化列车的油箱爆发火灾,还是南海这样的全球海洋大动脉的断裂,都会导致全球产业链的迅速解体,让各国的工业化出现剧烈倒退,失业暴增,各国财政将失去来源。
最重要的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先进谷物制造业将急剧衰退甚至解体,会导致谷物产量的剧烈变化,会造成严重的灾难。苏联解体之后朝鲜遭遇了严重的饥荒,本质就是谷物制造业解体的恶果,朝鲜现象会不会成为多国的现象?全球80亿人口又到何处去?
有些人在玩火。
然后再说说思维的差别。
进入新年之后,机构又开始对2024年预判,股市涨多少,楼市涨多少,经济增长多少,等等。
我们刚经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代表什么?代表人、资金、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代表联合国、多边国际组织可以发挥全球稳定机制的作用,最核心的是,和平!和平是全球化的基石,反过来说全球化年代意味着世界处于和平状态,当然就可以参考经济规律来预测未来,也可以预判2024年。
但今天不同,既然第一只蟑螂俄乌战争、第二只蟑螂以哈战争已经跑了出来,第三只、第四只……就成了确定性,再按照全球化时期那种四平八稳的和平模式预测未来还有意义吗?毫无意义。
比如胡塞武装正在威胁红海航道,胡塞武装是伊朗的小弟,如果没人对这种行为进行惩治,伊朗就可能在波斯湾制造更大的事端。一旦引爆中东全面战争,能源短缺时代就会迅速到来,此时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工业产能就会瘫痪,产业就会加速向美洲等地转移。面对这样的危险局势欧亚主要国家本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红海航运危机之中,事实上它们大多却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依旧保持着全球化时期的策略——搭便车,在旁边观看美国怎么解决问题。可今天的美国在亚太承受着巨大的战略压力,俄乌战争和以哈战争就已经让拜登手忙脚乱,还要加上美国政府正在受到高债务压力的困扰,它无力在也门发动一场陆地军事行动来彻底解决红海航运危机。何况,如果伊朗将中东带入全面战争导致能源短缺状态,产业加速转移才是解决美国政府债务压力的根本路径,它还有多少动力继续开动全球化的这趟列车哪?还有多少动力和能力解决红海航运危机哪?
美国开车的动力成疑,但欧亚很多国家还在以全球化时期的思维思考红海航运危机,还想搭便车,却不知道便车可能早已经开走了。
既然美国开车跑了,其它的还只想当看客,伊朗如果不惹事就对不起自己,这就会让黑天鹅跑出来。
黑天鹅是啥?就是这些思维定势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果,也是思维惯性;当整个世界都在预计未来美国经济会软着陆之时,这是思维一致性,无论思维定势还是思维一致性,都是黑天鹅之源。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