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从某种程度来说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
奥斯曼帝国1299年发起于安纳托利亚,即今天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它位处东西文明的交汇处,掌握着东西方文明的陆上交通线长达六个世纪之久,它还掌握着地中海,当时欧洲国家与奥斯曼帝国又经常处于敌对状态,这就阻断了欧洲前方东方的道路。欧洲国家开始根据“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寻找前往印度的新航线,结果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美洲,这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地理大发现。
从此,探索与开发新大陆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开启了欧洲人殖民美洲的时代。到了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美洲逐渐成为欧洲、亚洲、非洲之外地球上的重要的一极,到二战之后,来自美洲的美国成为世界上的霸权国家。
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不断攻城略地、欧洲版图不断并入奥斯曼帝国的同时,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也促成了欧洲内部的蜕变。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脱胎换骨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军事水平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用先进科技和先进工业武装起来的欧洲列强就建立起对其它地区实施降维打击的能力。这种降维打击能力是全方位的,最突出的是社会的组织性更强,工业社会的综合实力可以对传统的农耕社会形成碾压,在军事上,铁甲武器对传统武器建立起压倒性优势,等等。
欧洲的革命性变革首先改造了自己,建立起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现代工业科技体系和军事体系,然后以殖民的方式塑造了美洲,再然后,通过肢解奥斯曼帝国改变了中东,征服了印度之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进一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的国门,在这股洪流之下日本顺势开启了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这股历史潮流重塑了当时的整个世界,俄罗斯当然也必须接受一场“洗礼”。
在1853年英法联合舰队对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海战中,联合舰队的蒸汽动力相对黑海舰队的风帆动力在速度和灵活性上就拥有了绝对优势,联合舰队现代爆炸性炮弹的破坏力远非黑海舰队的实心弹可比,联合舰队的铁甲船可以对木质帆船形成降维打击,结果是黑海舰队迅速覆灭,以至于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沙俄直接取消了黑海舰队的番号,沙皇的绝望心情可想而知。看看下面的地图就知道,既然已经失去了对黑海和亚速海的制海权,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俄军就成了失去补给的孤军,虽然俄军英勇战斗,但已经是困兽犹斗,战败已是必然。决定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胜负的不是军队素质,而是英法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所建立起来的科技、工业等方面的全方位优势。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解放农奴、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等等,目的是推动沙俄的现代化。
这是沙俄对欧美的追赶过程,这个过程并未因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逝世而终止。
事实上,虽然亚历山大二世在世之时沙俄的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开始萌芽,但一直到一战时期,沙俄依旧被欧洲国家认为是农业社会,属于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无论科技、工业还是军事,都明显落后于欧洲诸国。这也是一战后期沙俄解体的根源,作为农业社会的沙俄无论从组织能力、综合国力等方面都无法抵御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猛烈冲击。
但历史为沙俄提供了契机,继承沙俄之后的苏联抓住了这个历史契机,让苏联一跃成为与欧洲国家并肩的工业和科技强国。
第一,一战之后德国战败,德国爆发了那场尽人皆知的恶性通胀,这成就了苏联。
德国战败之后,英法等国要求巨额的战争赔偿,法国还直接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这让德国的恶性通胀愈演愈烈,也让德国在国际上高度孤立。
苏俄与1917年建立、苏联于1922年建立之后也被西方社会所孤立,结果德国与苏联开始报团取暖,为了获得国际硬通货以应对本国的恶性通胀,德国开始向苏联出售当时最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让苏联建设起当时最先进的军工产业。
第二,1929年美国爆发大萧条,这场大萧条很快就蔓延到了欧洲,在需求极度萎缩之后美英德等西方企业集中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这些企业为了活命开始向苏联输出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1929年底,苏联同外国签订了70多项技术援助和咨询协议,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了124项。大萧条时期,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联的工业建设中,苏联三大钢铁厂、三大汽车厂、四大拖拉机厂都是在美、德专家的帮助下、用西方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建设起来的。
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1932年上升到了一半左右,苏联不但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先进的生产能力,而且还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一时期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整个二三十年代,基于德国的战败和西方世界爆发大萧条,让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建设起最先进的军事工业,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要达到的结果,经历了七八十年。
苏联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军工技术之后,趁着二战战胜国的威势最终建立起一代帝国。
到底什么才是一代帝国?
第一,在全球政治、外交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苏联由14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联通过华约组织在欧洲发挥重大的影响力,苏联在各大洲都有自己坚定的盟友,苏联还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就决定苏联在全球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力。
第二,高峰时苏联的经济总量大约是美国的一半,加上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科技体系、资源产业、军事工业,让苏联在全球具备了很大的经济影响力。
第三,苏联通过华约组织和全球的盟友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军事影响力。
在上述三项条件中,军火输出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当盟友使用了苏式装备之后,就需要对装备进行持续的升级和维修服务,就会不断强化两国军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不断强化盟友关系,让苏联集团结成紧密的同盟,所以,军备输出是构成苏联帝国的核心纽带,是树根。
二战之后苏联终于建成了一代帝国,但紧接着就患上了苏联病,苏联病本质就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荷兰病”。
对于苏联来说,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苏联发现了十几个大型油田。第二件大事就是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让油价出现了飙升。随着石油产量和价格的飙升,苏联通过石油出口获得了大量的、几乎花不完外汇收入,相当于苏联领导人怀抱着美元印钞机。
荷兰病的起因是: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欧洲天然气出口大国荷兰由于能源价格高涨而从天然气出口中获得了大量收入,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国家社会福利程度和工资水平。随着天然气出口的增加,荷兰货币荷兰盾的汇率也随之上升,在汇率上升、劳动者工资上升和福利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之下让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急速下滑,最终酿成了工业衰退。伴随着经济恶化,由于经济增长时期大幅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对政府财政产生了巨大压力,财政赤字开始急剧恶化。
这就是荷兰病。
由上述原理就可以看到,苏联在石油危机的七十年代所患上的病症与荷兰完全一样,下表是七十年代美元兑苏联卢布汇率走势。
与患上荷兰病的荷兰一样,随着苏联七十年代石油产量的爆炸性增长和油价的飙升,汇率走强、福利支出增加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导致工业活动陷入衰退,这直接导致八十年代苏联的荷兰病不断恶化并开始形成财政赤字。到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油价的剧烈下跌,再加上美苏军备竞赛的需要,让苏联不仅没机会化解自己的荷兰病反而让财政赤字加速恶化,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印钞来补充财政支出,比如,1987年苏联发行了60亿卢布,这个数字已经是前十年均值近2倍,到1988年更达到了惊人的188亿卢布,是前一年的3倍,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这推动了苏联卢布的飞速贬值,恶性通胀爆发。由于苏联实行物价管制制度,爆发恶性通胀的外在表现是排队才能买得到生活必须品,商场的货架上经常是空空如也。
当苏联卢布失去了购买力之后,苏联对军警系统、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力严重下降,对华约盟友和全世界盟友的吸引力与号召力开始急剧下降,最终在1991年12月,苏联轰然解体。
苏联病或者说荷兰病,造成了苏联工业的严重衰退,也推动财政赤字的加速恶化,财政恶化就会对军警系统和加盟共和国失去控制,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核心推手之一!
苏联后期日益严重的通胀和苏联解体之后的恶性通胀,直接导致苏联从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全面崩溃。
今天我们知道通胀本质上就是一种税,叫铸币税,通胀越严重,铸币税的税率就越高,恶性通胀爆发就是对企业和个人加征超高的铸币税税率;但恶性通胀爆发之后需求会急剧下降,企业现金流就会急剧恶化,在上述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任何一个爆发恶性通胀的国家其工业体系都必然解体。
经历了苏联解体前后恶性通胀的打击之后,苏联从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雄厚的工业体系到90年代已经全面解体,经历了70年的轮回。
所以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事实,今天的国际市场上再也见不到苏联或俄罗斯的轻重工业品,苏联的半导体工业也实现了清零,这就是结局。
但要说明的是,苏联工业体系解体,只是砍掉了苏联这棵大树的树干和树枝,根系还在,根系就是苏联时期通过军火工业在全球建立的影响力还在,这些基本都被俄罗斯继承了下来。所以就看到,俄罗斯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盟友,比如东南亚的缅甸、南美的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以及很多亚洲、非洲、南美和欧洲国家。
这也很好理解。
恶性通胀导致工业企业身上的税赋急剧加重,需求暴跌,让工业企业集中破产倒闭,工业体系解体。但苏联的军工产业会受到政府更多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苏制武器在世界各地的出口和维修需求还在,苏联的军事工业就可以保留下来,至少可以保留大部分。
继承了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也继承了大部分苏联军工遗产,就与苏制武器的全球用户建立了紧密的盟友关系,当然也就继承了苏联在全球的大部分影响力,苏联帝国埋下的树根成为普京在国际舞台上挥洒的本钱。
但俄乌战争打到今天,苏制武器开始快速退出国际舞台:
第一,在战场上苏制武器的表现实在拉胯,这可以理解,即便苏联时期属于十分先进的武器,但长期得不到更新换代,又失去了现代工业尤其是现代半导体工业的支持之后,在战场上当然不会有好的表现。
第二,战争长期化,俄罗斯自己也遭遇了军备短缺,也就没办法按时完成用户订单,也无法为世界各国苏制武器的用户提供升级换代和维修服务,各国就只能改用其它武器。
第三,由于乌克兰武器装备和弹药短缺,而乌克兰军队脱胎于苏军,熟悉苏制武器的运用,美欧各国开始在世界各地购买苏制武器支援乌克兰,当这些国家的苏制武器在战场上消耗之后就会改用欧美武器,欧美又对这些国家的军需采购提供丰厚的补贴,提高这些国家的积极性。
这就形成了欧美武器替换苏制武器的潮流。
现在东欧的波兰和保加利亚等国、南美的厄瓜多尔等国、亚洲的哈萨克等数十个国家都已经完成了欧美武器对苏制武器的置换,土耳其已经宣布将自己前几年购买的、最先进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赠送给乌克兰,目的是换取美国向自己出售F16,注意是赠送而不是转让,由此可见土耳其急于出手俄制武器的焦虑心情,甚至连印度都已经明确表态称要进口欧美武器以取代俄制武器,这说明苏制武器已经彻底退出了国际市场。
随着苏制武器退出国际市场,俄罗斯与各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就难以维持,俄罗斯在国际上就会失去了影响力,普京就没有了在国际舞台上挥洒的本钱。随着苏制武器失去了国际客户,俄罗斯就基本失去了继续研发的能力,苏制武器也将寿终正寝,作为苏联这棵大树树根的军工体系在苏联解体30年后也终于解体。
普京通过俄乌战争将苏联帝国这棵大树的树根连根拔起,估计他自己也目瞪口呆。
随着俄罗斯工业体系和军工体系彻底解体,在地下的亚历山大二世估计都想跳起来。
失去了工业体系和军工体系的俄罗斯,就只是一个东方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基地,是寄生经济体,所以,俄罗斯90%的石油都输往东方的两个大国,成为两个大国的经济附庸,既然已经成为经济附庸,距离政治附庸还远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