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湖南、湖北等地降下了冻雨,再加上周边很多地区已经降下史上同期最深的积雪,让很多期待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人们被困在路上。
有关近期气候的话题在上周五的气候帖子中已经说过了,都不出意外,那么冻雨是怎么形成的哪?
本来,越高的高空温度就越低,但今年有些特别,由于暖湿气流和冷空气都异常强大,近期强大的冷、暖空气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谁都无法将对方打败,结果自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就像小汽车追尾大货车一样插到了暖湿气流的下方,靠近地面的一千多米是冷空气,上方是暖湿气流,再上方当然就是冷空气。暖湿气流冷空气交汇形成降雨,当这些水珠降落到距离地面一千米左右之后被冷空气降温,结果就形成了冻雨。
被冻雨覆盖的路面非常光滑,甚至连人都无法在路上站稳,对此我自己有亲身体验,虽然被冻雨困在路上的朋友们心情之焦急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冻雨没有完全化去之前轻易不要开车启程,在这样光滑的路面上很难控制车辆,终归还是安全第一。
祝大家一路平安,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这次降下冻雨的地区就在赤壁古战场的附近,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一个经典场景,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对峙之时,要破曹兵最好用火攻,但要用火攻就需要一阵东南风,这就是诸葛亮借东风的剧情。
诸葛亮真的有这样的法术或神通,可以从老天爷手中借来东风吗?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办法解释东风的来源,就没办法反驳,只能默认诸葛亮确实有这样的神通,相信罗贯中的那只笔。
这种故事情节一定有灵感来源,而且一定来源于生活。
直到看到一张图,让我们找到了罗贯中灵感的来源,也知道了诸葛亮从哪里弄来了一阵东南风,见下图,这是史前时期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形图。
今天,中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面积4456平方公里,然后就是鄱阳湖,面积大约3300平方公里,但上古时期中国最大的湖泊却不是它们,而是云梦泽,见上图,云梦泽位于今天江汉平原及其附近地区,最宽广时高达4万多平方公里,是鄱阳湖的十几倍。《左传》、《国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都记载到先秦时期楚国有一名为“云梦”的楚王狩猎区,说的就是云梦泽。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中,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多,汉水和长江所带来的泥沙也越来越多,经过不断的填充之后云梦泽的原始地貌开始改变,演变为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观,变成今天湖泊与陆地相间、以陆地为主的江汉平原。
云梦泽的变迁是逐渐进行的,西汉时期北部云梦泽开始被一些陆地间隔了开来,演变为赤湖、离湖、船官湖、女观湖等,云梦泽的名称也伴随大面积水体的分割而消失。到6世纪,对应的就是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马骨湖、太白湖等湖泊,马骨湖大致就等于今天的洪湖,太白湖则是今天武汉的汉阳区。
也就是说,大约三千年来,江汉平原的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管怎么说,在公元220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江汉地区的地形地貌与今天还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虽然云梦泽已经被初步分割,云梦泽这个名称也已经逐渐消失,但该地区依旧以水面为主,以陆地为辅,更像一个由很多“小道”、小块平地镶嵌其间的“大湖”。
曹操率军攻下荆州之后抵达战场,安营扎寨在古赤壁的长江北岸,相对联军位于西北方向,见下图,背靠的就是当时的“大湖”,而且这个“大湖”非常之大。
相对于曹军大营,联军位于东南方向,背靠的是幕阜山,见上面的第一张图。
幕阜山是幕阜山脉的主山,古称天岳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系罗霄山脉,海拔1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
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冬季只有西北风,这是常识,风向是从曹营吹向联军营寨,这是曹操敢于命令曹军将战船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北军作战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知道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就形成了风。在冬季,一旦蒙古高原的高压达到1080百帕以上,人们就开始担心,这意味着冷空气就要自北向南扫荡了,因为南方的气压更低。
当日照充足的时候,联军营寨背后的幕阜山坡地就会吸收大量的热,气温急剧升高之后就会形成上升气流,地面就会形成低气压,如果是今天,曹军背后是以陆地为主的江汉平原,也会因吸热而形成低气压,曹营与联军营地之间就不会形成风。
但东汉末期不同,曹营背后是“大湖”,湖水的吸热能力更强,即便日照充足湖面气温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水面的气压就会偏高,在广阔的水面与联军营寨背后的幕阜山坡地之间就会形成西北风。虽然曹操或许不懂得现代人这么多的术语,但作为那个年代最著名的军事家,对天文地理肯定有足够的认识,也具备丰富的地理气候经验,这或许是他敢于将曹军战船连在一起、有利于北军士兵作战的第二个原因,这样的地理条件只会形成西北风。
曹操放心了。
既然曹操放心了,既然曹操已经指明了风向,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所借的东南风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哪?
以前介绍过副热带高压带形成的动力学成因,地球在赤道附近接收的热辐射最大,导致出现沿热带辐合带的大量对流,这里的气团上升然后发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分别向北和南两个方向远离赤道。随着空气向赤道两侧的中纬度地区移动,它会冷却下沉并形成下沉气流,在两个半球的30度平行线附近产生了一个高压脊,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再回到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爆发在冬季,在日照充足的白天,古战场会形成西北风,这是曹操已经预料到的。可到了傍晚之后就会有所不同,傍晚时分地面气温下降,上升气流就会减弱、消失,但高空的暖空气上升到高空之后,经过冷却就会形成下沉气流,就会形成高压区,这与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机制几乎一样。
傍晚时分赤壁的东南方向形成高压区,而西北方向是广阔的云梦泽水面,气压还是基本不变的,如果赶上冬季西北风很弱或无风的日子,就会形成傍晚的东南风。
这就是借给诸葛亮东风的那个“人”。
在现代,这种东南风当然已经不在了,因为当东南方向产生高压之时,西北方向是江汉平原,也会产生同样的高压,也就不可能再出现这种东南风。
罗贯中知道东风的来源吗?我认为他知道。他在三国演义中说,借东风的诸葛亮在白天睡大觉,到傍晚之后才开始到七星坛上做法,显然,罗贯中知道这种东南风只会出现在傍晚以后。
但最终还是要申明,诸葛亮借东风这个环节是罗贯中的杜撰,真实的历史上没有这件事。可当时确实有人在等待东南风,他们就是周瑜和黄盖,他们等待用东南风进行火攻。
曹操是北方人,估计也没有到当地旅游过,也不熟悉当地的地理、气象特点,但周瑜、黄盖以及很多吴军将士却是本地人,估计会知道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知道自己必然可以等来东南风,运气好的话甚至还不必等很久。
最终,东南风来,黄盖的火攻之计获得成功。
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曹营中就爆发了瘟疫,让曹操损失了大约三四成的人马,曹军已经失去了斗志,曹操已经有了退意,被黄盖烧掉大约一半的战船之后,曹操干脆又放了一把火,将剩下的战船全烧了,然后就退回了北方。
曹操够意思,为了避免周瑜等人冒功领赏,回到北方之后还特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明赤壁之战的实情,信中是这么说的,“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意思是说,赤壁之战中恰好我的军营中出现了流行病,所以我自己烧掉战船撤退了,让周瑜获得了虚名。
所以,赤壁之战中的东风既不是诸葛亮从老天爷哪里借来的,也不是罗贯中的杜撰,而是来自于古人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古代地理条件,这是罗贯中灵感的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