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特朗普发表了很多“高论”,放弃乌克兰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同时他明确说到,如果北约成员国达不到军费占GDP2%的要求,一旦遭遇入侵美国将不履行保护职责,还声称将鼓励俄罗斯教训这些国家,这就相当于直接撕毁了北约宪章。在亚太问题上,他认为台湾抢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对台湾的敌意跃然纸上。同时,他还要对全球所有国家的商品征收进口关税,这就相当于撕毁了与所有国家已经签订的经贸协议,等等。
媒体说这是因为特朗普就是一个大嘴巴,上述言论都不能当真,这种说法属于掩耳盗铃。
战争决定一国数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国运,这已经被历史上的无数事实所证明,距离我们最近、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一战二战的胜利决定了美苏战后的世界地位。
在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战略都是一样的,首先坐山观虎斗,此时欧亚大陆的军火和基础物资需求就只能转向美国,美国就可以迅速壮大自己的军火和基础物资供给能力,经过大规模扩产之后自己就在后勤供给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同时,欧亚大陆国家打成一片狼藉之后,各国的战争潜力就会大幅下降,此时,美国就占据了后勤供给和战争潜力方面的双重优势,也就占据了战略上的优势,参战之后就实现了一击致胜。
下图是1929年1月至1941年1月间美国国民生产毛额走势图。由于大萧条的打击美国的国民生产毛额下降了四分之一左右,直到1936年前后才逐渐恢复到了1929年的生产水平,但失业率依旧很高,约10%左右。二战打响之后,美国的战时经济开始启动,美国的基础商品、工业品和军火生产开始快速飙升,美国的国民生产毛额开始快速上涨,让美国建立起后勤供给优势。在这个时期,罗斯福总统明确地说明美国要作为“民主的兵工厂”,把自己的意图说的清清楚楚。
当美国的军火、基础物资和工业品生产快速扩张,产量得到大幅升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欧亚大陆多数国家的战争潜力已经被严重透支,美国下场参战,这就占据了战场上的优势并最终打赢了二战。
到这,有一部分亲美人士说,是因为美国的孤立主义氛围十分严重,阻止了美国的及时参战,所以美国在战争初期置身事外不能称之为一种战略。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相对欧、亚、非洲大陆来说,美洲孤悬海外,美国人不愿意千里迢迢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这种社会诉求是可以理解的,美国的父母当然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千里之外的战场上。所以在1935年和1937年,美国国会两次通过了中立法案,这表达了美国民众不愿意卷入战争的态度。在当时,美国社会存在一个美国优先委员会,其宗旨就是阻止美国政府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之中。今天大家是不是很熟悉“美国优先”这几个字?当然,这就是美国传统上的孤立主义,在今天是特朗普的口头禅,所以特朗普抄的就是二战之前“美国优先委员会”的作业。
当时的罗斯福政府属于民主党政府,其做法却并不中立。
在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美国舆论开始倒向中国,罗斯福总统就开始以用各种方式援助中国。
1937年10月,罗斯福发表隔离演说,他提议,好战的国家应被视为一种对国际社会健全性的威胁,并应该将其“隔离”。与此同时,他加速建立可封锁日本远程潜艇的秘密计划。
1938年10月,罗斯福开始与法国当局秘密会谈,就如何绕过美国中立法并允许法国购买美国飞机,以弥补法国飞机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1940年4月,德国入侵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罗斯福立即加强了对英国的秘密军援。
1940年7月,罗斯福任命了两名鹰派的共和党领袖分别担任战争部长和海军部长,共和、民主两党开始共同支持罗斯福的扩军计划。
1940年9月,罗斯福公开破坏中立法案,为英国提供了50艘驱逐舰,这是1941年3月租借条款的先驱,意味着美国开始直接大规模军援同盟国。
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下令战争部长史汀生规划美国完全军事介入战争。
1941年12月4日属于珍珠港事件的前夜,芝加哥论坛报披露罗斯福总统下令拟定“彩虹五号”绝密作战计划,该计划要求10万美军在1943年与英国和苏联同一阵线反攻欧洲。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政府的备战行动虽然受到美国优先委员会的阻挠,但自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就以各种方式介入了战争,只是没有公开对日本和德国宣战而已。
1941年12月6日,罗斯福总统阅读了截获的日本密电,并告诉他的助手霍普金斯说:“这意味着战争”。但他在收到该密电后并未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命令当时的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进入戒备或临战状态,这直接导致美国海军损失惨重。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迅速凝聚了美国社会的共识,美国优先委员会再也无力阻止,这只能解释为这个时间就是美国精英阶层所选定的凝聚社会共识并正式参战的时间点。
所以,避免卷入战争确实是美国民意的反应,这可以理解,但避免立即卷入战争却是美国精英阶层所制定的战略,只有战时经济大幅扩张适应了战争的需求、只有欧亚大陆国家已经打的气喘吁吁之后,才是美国选定的最佳参战时机,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终的胜利——这是很典型的国家战略。
回到今天,在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时期美国都在持续撤出在欧亚大陆上的美国驻军,这反映出美国已经无法维持其在全球的霸权。当美军从欧亚大陆撤出之后,各地的地缘矛盾就开始集中爆发,这是俄乌战争、以哈战争爆发的根源,也是朝鲜半岛、台海、南海、中东问题日益恶化的原因,这说明全球新一轮战争周期正在到来,这一点已经是全球战略观察家的共识。
在欧亚新一轮战争周期到来之时,美国开始面临新的战略抉择。
美国民主党的策略是,团结欧亚盟友来对抗战略对手,但拜登也在2023年10月20日演讲时公开说到“美国要做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这说明拜登政府的策略是团结盟友、通过财政和军事援助支持盟友应对战争时代的到来。但美国只做民主兵工厂,也就是说现阶段美国会继续遵循罗斯福在二战时期的策略,自己先做“民主的兵工厂”,首先通过军援支持同盟体系,启动自身的战时经济,当自己建立起军火和后勤补给优势、欧亚国家互相削弱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参战——这依旧是国家战略。
拜登在抄罗斯福的作业。
为什么二战时期张伯伦需要与德国搞绥靖?上图是签订慕尼黑协议之后在机场向观众挥舞协定的张伯伦;为什么后世人们对张伯伦签订慕尼黑协定都持批评的态度、而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却给张伯伦发去只有“好人”这两个字的电报?为什么罗斯福总统在二战之前需要等待战时经济启动之后才选择参战?为什么现在的拜登政府需要首先做“民主兵工厂”?这都是他们的经济模式决定的。
两次世界大战都在欧亚大陆打响,欧亚大陆国家都是大陆文化,在大陆文化之下政府基本都掌握着整个国家最主要的资源,政府更拥有巨大的权力,这些国家一旦准备战争,就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启动战时经济,这是一种谋定而后动。
但美英实施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的权力是被严格限制的,在战争打响之前政府不能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即无法及时启动战时经济,一旦战争打响,他们的经济相对战争需求来说就会慢半拍或慢一拍,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此时,它们就必须使用见光的或无法见光的各种手段拖延时间,目的是争取时间启动战时经济应对战争。在这个时期内,己方往往会遭遇不断的失败,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进展十分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至于二战初期苏德在36天内就瓜分了波兰,在45天内就征服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德国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
今天,经过经济全球化之后,欧美的基础产业链已经基本外迁,军工产能更加无法满足战争的要求,这就是欧美联合援助乌克兰但乌克兰依旧遭遇军火短缺的根本原因,此时,如果美国面临新的一场大战,就更需要拖延战术,转变自己的经济模式,扩张关键领域尤其是军工的产能。
这就是拜登的逻辑,在经济全球化之后必须要通过援助乌克兰以及欧亚盟友实现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是扩张基础工业产能和军火产能,建立起适合战时的经济模式,这本质就是二战时期的罗斯福主义。特朗普代表的并不是美国共和党,传统的共和党人一样支持罗斯福主义,所以美国共和党参议院领袖麦康奈尔和总统参选人海利都支持援助乌克兰,特朗普代表的只是二战前期的美国优先主义,也就是孤立主义。在他们的字典中,美国需要放弃在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义务,一心回归美洲专注于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思路之下,除以色列、日本等极少数国家之外,其它国家或地区都可以摆上货架。
因为拜登和特朗普的政策重点不同,在欧亚大陆的策略也不同。只有强化现有的欧亚联盟,才能与拜登的民主党策略吻合,所以联合盟友是拜登的基本政策框架;而特朗普美国进行深度收缩的策略,与欧亚盟友之间的关系会严重受损,此时为了阻止欧亚强权国家扩张海洋利益,美国就需要联合俄罗斯对其进行牵制,联俄就成为核心任务。
如果美国未来真的回到特朗普的政策轨道上,欧美联盟关系会削弱甚至解体,考虑到俄罗斯正在欧洲方向上鏖战,这就是普京的巨大利好;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的战争状态不会在短期内结束,美国又实施孤立主义,亚太地区就会留出巨大的力量空间,特朗普就成了东方大国的大礼包。
2024年美国大选,表面看来选的是总统,本质是美国在又一场大战的前夜所进行的战略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