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冰河时代卷土重来?“冷舌”奥妙何在?

RS 气候1 5,6546阅读模式

多年来,气候模型一直在这样预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气温不断上升,然后就是海水不断变暖。我在5月2日的文章中已经论述到,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骗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提供给我们的数据是,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释放超过300亿吨的二氧化碳,火山喷发每年向大气中释放大约1.8亿吨二氧化碳,这当然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克里斯蒂安•比尔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表了两份研究报告显示,大气中每年约有1230亿吨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吸收并固定下来。中国科技部公开报道中采用的数字是,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吸收掉的二氧化碳高达7000亿吨。虽然各机构给出的数字有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固定下来的二氧化碳在1000亿吨以上,这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

将上述两个数字综合起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减少的。

那么,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确实在增加,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来自于何处哪?

在整个地球的碳体系中,大气和人类生活中的碳只是很少部分。海洋是二氧化碳的巨大贮存器,也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控器。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存量是多少哪?按照现在的科学研究数据是,只要存储在海洋中的碳释放2%,就将让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这个释放过程当然与温度有关,在1个大气压的状态下,海水温度从0℃升高为25℃,每克海水就可以释放约1cm3的CO2,释放量与残留量的比值约为1:1。

结论是,海洋温度只要略微升高,就可以剧烈地提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室效应就会剧烈增强,气候就会转暖。

另外一个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剧烈上升的因素是火山喷发,今天地球的火山是异常“安静”的,火山喷发每年向大气释放1.8亿吨的二氧化碳,但有些时期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密度和强度都远远超过今天,每年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比今天多得多。

如松:冰河时代卷土重来?“冷舌”奥妙何在?-图片1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前,当时的地球并没有工业活动,但二氧化碳浓度一直都在剧烈波动,见上图,有些时期的浓度甚至比今天高的多。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大约是1亿4550万年至6550万年前,当时地球上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今天的科学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当时的海洋温度上升就是造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剧烈上升的原因。

显然,海洋变化、地球地质活动才是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核心因素,影响着温室效应和气温变化,人类活动释放二氧化碳只是次要因素,在这里必须要分清主次。

海洋温度的变化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哪?现有的是海洋锅炉效应和海底藏冷效应理论。海水中因为含有平均约3.5%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2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就会导致海洋温度变化,这就是海底藏冷效应。当海底藏冷效应发生导致海水温度下降之后,一方面海水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推动气候转冷;另一方面,洋流也会减弱,导致中高维度地区出现冰进,当冰进发生之后,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就会增强,地球接收到的能量减少,气候进一步转冷,最终改变了地球的气候模式。

与海底藏冷效应对应的就是海底锅炉效应,这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和冰退,推动气候转暖。

有朋友会说,海底藏冷效应和海底锅炉效应看不见摸不着,该怎么观察哪?其实有一件事就非常值得警惕。

明清小冰期结束基本就意味着工业革命开始,也就意味着温室效应增强和气候转暖。

按照现在的主流气候机构的观点,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加速释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和气候转暖,然后就带来了海洋温度的上升,这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思维模式,但最近三十多年来,东太平洋却出现了“冷舌”,让砖家们大呼看不懂。

1997年,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理查德·西格与人合著了一篇论文,警告赤道太平洋正在变冷,此后,海面温度数据证实了西格的怀疑。靠近美洲的东太平洋海面的平均温度一直比靠近亚洲的西太平洋海面低5或6摄氏度,但在1980至2019年间,这一温差扩大了约0.5摄氏度。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靠近厄瓜多尔以西几千公里的洋面上出现了一条“冷舌”,简称为东太冷舌,这条冷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一直在冷却,下图是冷舌的位置图。

如松:冰河时代卷土重来?“冷舌”奥妙何在?-图片2

以前在这里介绍过欧洲和丹麦科学家对大西洋洋流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大西洋洋流正在衰竭,而且这种情形最早可能在2025年发生。欧洲大陆的冬季之所以湿润温暖,就在于大西洋洋流不断从墨西哥湾向中欧、西欧、北欧地区输送暖湿气流,这股暖流每年冬天给西欧带去的热量相当于在西欧海岸每公里燃烧6000万吨标准煤,让欧洲的冬季适合人类居住与生活。一旦洋流衰竭,欧洲将变得异常干燥寒冷,让欧洲经历剧烈的气候变迁。

然后我们结合太平洋洋流流向图,看看东太冷舌所处的位置。

如松:冰河时代卷土重来?“冷舌”奥妙何在?-图片3

从上图可见,东太冷舌刚好处于赤道逆流的位置上,处于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之间,正是北赤道暖流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向亚洲大陆输送暖湿气流,让亚洲尤其是东亚大陆温暖湿润,非常适合人类生活。

现在我们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东太冷舌的出现,未来有可能还会扩大,是否是海底藏冷效应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体现?如果确实是如此,寒冷的面积在未来就会扩大。
  • 第二,东太冷舌的范围如果继续扩大,太平洋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就会下降,甚至可能转为吸收,温室效应就会减弱,然后导致气候转冷。
  • 第三,一旦东太冷舌的范围继续扩大,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就会减弱,吹向亚洲大陆的暖湿气流就会减弱,亚洲大陆就会变得干冷,这就是唐朝后期和明清小冰期出现的气候现象。同时,美洲西海岸的冬季也会变得干冷,而夏季很可能更加干热,干旱更加严重。
  • 第四,一旦太平洋暖流减弱,中高维度地区会不会出现冰进?进而导致气候转冷?这种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太平洋是藏匿秘密的理想之地,它是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海洋,其面积是如此之广大,甚至超过了全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它的变化就会改变全球的气候模式,而东太冷舌的出现和加强,就是必须关注的变化。

无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有洋流减弱甚至枯竭的迹象或可能,一旦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就会再次来到转折点。

 
RS
  • 本文由 RS 发表于 2024年5月25日12:27:05
如松:楼市破裂,灵魂拷问,大饥荒 房地产

如松:楼市破裂,灵魂拷问,大饥荒

按照百科的定义,饥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内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因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粮食短缺进而导致局部或全局性的民众逃难,或因饥饿导致人口比例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现象。 世界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
如松:特朗普,手捧一块烫手的山芋 环球

如松:特朗普,手捧一块烫手的山芋

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大陆烽火连天,交战各国被打的一片狼藉,最终让两个国家成为赢家,第一个当然是远离大陆的英国,战后的国运达到鼎盛,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第二个就是俄罗斯,它处于欧洲的东部边缘地带,...
    • 忧天杞子
      忧天杞子 9

      地磁极反轉? 哪个先?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