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普京,馋涎欲滴

RS 环球1 3,5182阅读模式

英国历史地理学家麦金德在1904年发表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提出了他著名的“世界岛”理论, 亦称“心脏地带”理论。麦金德认为, 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 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 澳洲则是较小的岛屿,然后还有一些更小的岛屿,主要是格林兰岛、日本列岛、英伦列岛、马来群岛和印尼群岛等。

欧亚大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 不仅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力量的集中地域, 而且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 欧亚大陆是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 这一点从世界地图上是很容易理解的。

然后,麦金德又在世界岛上划出了“心脏地带”,心脏地带是指西至伏尔加流域、东至贝加尔湖、北到北冰洋、南到喜马拉雅山脉这片广阔的低洼平原。他认为这片区域的自然资源可以自给自足,而且从海上也进不去,实际上是一片铜墙铁壁的区域,见下图。麦金德认为,谁控制了东欧和中亚,这两个位置是“心脏地带”面向欧洲和亚洲的两个地理上的顶点,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也就掌握了欧亚大陆这个地理枢纽地区,进而也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也因此,无论在俄罗斯帝国时期、苏联时期还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他们都将东欧看成是必须争夺的地域,将中亚看做是自己的后花园。

如松:普京,馋涎欲滴-图片1

世界岛概念提出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认为,世界岛的概念过于看重心脏地带的重要性,忽视了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对世界的影响,边缘地带上的德国、法国、印度、中国所拥有的巨大潜力是不可忽视的,边缘地带见上图。

斯皮克曼认为,随着海运和陆运技术的发展,边缘地区国家可以与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成为世界财富的聚集地,因此,工业革命以来沿着欧洲和亚洲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工业体系和贸易体系把世界财富的重心转移到了边缘地带。他认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世界。斯皮克曼甚至把麦金德所言改成——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欧亚,谁统治欧亚,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战后,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观点也基本得到了验证,属于边缘地带的中西欧地区、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经济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财富的集中之地。

这两种理论各有利弊。

心脏地带是一个接近封闭的区域,在和平时期这种地理条件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如今属于心脏地带内部的国家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以原材料输出为支柱产业,俄罗斯的发展史更是苦苦寻找出海口的历史;相反,在和平时期,陆地和海洋贸易活动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边缘地带国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虹吸贸易利益,让自身的经济和综合实力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的财富聚集地,这就是战后中西欧崛起、日本崛起、中国奇迹和印度快速发展的地理背景。

可是,在世界历史上,与和平年代对应的就是地缘动荡年代,这两者总是相伴相生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地缘动荡年代,边缘地带国家的劣势就凸显了出来,相对自身的人口来说人均资源比较匮乏,地缘战略纵深有限,同时还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冲突之地,也因此,近代以来最主要的战争都爆发在该地区,拿破仑系列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和二战的系列战争、中国的八年抗战、朝鲜战争、越战、印巴战争、中东战争等都集中在该地区,这就是地理决定论。战争对这些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有些时候甚至会将一个或几个国家直接打成一片废墟,这以两次世界大战最为典型。相反,在地缘动荡时代,心脏地带就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由于拥有广阔的纵深、丰富的资源,再加上海洋强国会通过心脏地带国家构建海陆夹击的战略态势来削弱边缘地带国家,就就让心脏地带国家占据了地理战略上的优势地位,这就是拿破仑战争中英国-俄国同盟、一战二战中英美-苏俄同盟的地理背景,每一次系列战争之后总会伴随心脏地带国家的崛起,比如拿破仑战争之后俄罗斯成为欧洲宪兵,一战二战之后诞生强大的苏联帝国,这也是地理决定论。

上述基本都是8月14日文章的内容。

通过上述论述可见,麦金德的世界岛概念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弊端,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很理想的地理理论。当边缘地带的强国与心脏地带的强国联手之后,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就足以掌控欧亚大陆进而打破海洋国家的霸权,就足以争霸世界,这就是20世纪全球的地缘逻辑。

在战后,美国驻兵德法,以德法作为桥头堡与苏联形成对峙局势,就避免了在欧洲大陆出现边缘地带强国和心脏地带强国的联合,就可以维持自己的霸权;在亚洲,美国通过与中国和解,避免了在亚洲大陆出现边缘地带强国与心脏地带强国的联合,稳定了自己的霸权,这实际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融入欧美贸易体系的过程,也是基辛格力主的外交策略——中美合作。

为什么美国要依据这个原则构建自己在欧亚大陆上的地缘战略?源于有一个人真正将麦金德的世界岛概念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结合起来应用于自己的国家战略之中,几乎成为英国海洋霸权的噩梦,他就是世人皆知的德国小胡子。

这需要从一战结束和二战之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说起。

一战的结果对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是灾难,首先,德俄之间的战争让德国遭到了东西两面夹击,直接决定英法美成为战争的赢家,让德国成为战败国;其次,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与德国无法相比,战争导致俄罗斯帝国解体然后诞生了苏联。

其实,我们相信当时边缘地带强国的领导人和苏联领导人都看得到这其中的问题所在,只要两者之间爆发战争,最终就会给海洋国家抬轿子,成就海洋霸权国家。

所以,一战之后德国与苏联立即走近,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的地缘博弈中占据主动。

1922年4月,魏玛共和国就与苏联达成《拉帕洛条约》,宣布完全放弃对彼此的领土和财政主张,实现了双方之间的彻底和解,1926年双方还根据《柏林条约》承诺在对方遭到攻击时保持中立。此后双方的关系不断升温,德国开始向苏联出售大量的军工装备和最先进的军工技术,让苏军装备实现了现代化,到二战之前反而成为军事强国,而苏联通过自己独到的体制向德国输送硬通货和大量的原材料,对德国工业和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期,小胡子上台,德国与苏联的关系有所削弱,源于根据小胡子的意识形态,斯拉夫人被认定为“下等人”,在西班牙内战中德苏分歧体现的很明显,德国和意大利支持西班牙国民军,而苏联支持西班牙第二共和国。

但随后,德苏双方之间利益互补关系再次成为德苏关系的主基调。

在1939年5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获准与莫斯科进行谈判,协商签订进一步合作的全面合作条约。

当时的世界,欧洲大国领导人已经清楚地看到德国的扩张野心,也很清楚德苏关系将左右欧洲和世界的未来,所以,英法从1939年3月就开始与苏联协商建立政治与军事合作关系,其中法国愿意做出更大的让步,因为它担心苏联和德国之间达成合作协议之后,对同为大陆国家的法国就是地地道道的灾难。到5月底,三方协议草案已经正式提交,6月中旬开启了三方谈判。此时,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德国向东侵略情况下对中欧和东欧的潜在安全保障,苏联提议认为波罗的海对德国的政治转向将构成对苏联的“间接侵略”,但英国反对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担心苏联提议的语言会为苏联干预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提供合理性,这让谈判陷入了停滞。8月,三方合作流产。

就在同时,从4月到7月,苏联和德国官员就开启政治谈判的可能性发表了声明,并开始磋商协议内容,历史学家温伯格写道:“苏联多年来一直希望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很高兴看到这种感觉最终得到了回报”。

1939年8月23日,两架福克斯-伍尔夫秃鹰在小胡子的特使——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带领下降落到莫斯科,当德国特使走下飞机时,一支苏联军乐队演奏了德国国歌,这很不寻常。但更不寻常的在后面,这一时期的斯大林已经避免接见外国访客,但他却破例接见了德国客人,由此可见斯大林对苏德谈判的重视程度。苏德双方当天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涵盖着十分全面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贸易协约及一份密约,密约涉及的主要是东欧、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划分问题,这宣布双方正式结盟。下图是签约时的场景,斯大林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

如松:普京,馋涎欲滴-图片2

此后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苏德联手瓜分波兰以及东欧、波罗的海地区剧变,这是二战的一部分。

波兰被瓜分之后的1939年10月8日,德国与苏联之间还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密约部分被被《苏德友好、合作和划界条约》所代替,这说明双方合作的十分顺利。就是在这份条约中规定,准许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驻军,三国当然别无选择。

1941年1月10日,德国和苏联又签署了一项协议,解决了双方之间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德国与苏联之间的边界。

德苏之间为何可以迅速达成协议?

这从1940年双方的贸易活动可见端倪,在1940年2月之后的一年间,德国收到了来自苏联的100万吨谷物、50万吨小麦、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50万吨磷酸盐和大量其他重要原材料,以及从满洲过境的100万吨大豆。苏联则接收到了德国制造的巡洋舰、俾斯麦号战列舰、重型舰炮、其他海军装备和30架德国最新战机,同时苏联还获得了石油和电力设备、机车、涡轮机、发电机、机床以及德国火炮、坦克、炸药等。

在地缘政治上德苏双方可以背靠背,在联手瓜分东欧、波罗的海地区地缘利益的同时,让德国可以全力面向西方应对英法,在军事贸易方面可以实现互补,这就是苏德关系的基础。

如松:普京,馋涎欲滴-图片3

上图是1941年初的欧洲地图,法国的大部分已经被德国占领,意大利、西班牙是德国的盟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是德国的小弟,1941年四五月间德国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整个欧洲大陆都纳入了德国的怀抱中,如果苏德之间的东方边界得以稳定下来,要么是苏德进行休养生息,消化吞并的领土,要么是德国积蓄力量与英国争雄海上,而苏联向东南方向扩张,苏德就将成为世界的主宰,不仅大英帝国的霸权将不再,或许也没有后来的美国霸权。

可是,苏德最终还是要走向分裂。

外在看来,德苏之间是因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问题让双方的矛盾恶化,但本质是,在地缘政治含义上,苏德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当时的德国处于更强势的一方,在德苏交往中德国会秉承这样的原则,绝不准许苏联有能力威胁自己,需要时甚至还会采取打压的策略。一旦德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双方合作就会解体并走向兵戎相向,这就是苏德战争。从苏联来说,与德国结盟获得发展,自己是有发展天花板的,即不能威胁到德国,但此时转为与英法美合作,考虑到英法都在面临亡国危机,它们会全力支援自己打败德国,英法美的援助就几乎是没有天花板的。所以,在欧洲大陆被瓜分完毕之后,苏德分手、苏联转而与英法美结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有些历史人物的洞察力是罕见的,最典型的就是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即便在德苏联手瓜分欧洲、德国势力达鼎盛之时,丘吉尔依旧拥有必胜的信念,至少个人认为他洞察了苏德联手瓜分了欧洲大陆之后,苏德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1941年6月爆发了苏德战争,这就是二战的故事,德国遭到东、西两面夹击而失败。看起来苏联与美国一起在战后建立了世界霸权,成为赢家,但苏联与德国一样最终成为了输家,在战后与美国领导的北约的对峙中于1991年走向解体。

德国、苏联反目的结果是两者都成为历史的输家,成为给美国抬轿子的国家。

这就是欧亚大陆的地理战略,并一直贯穿在战后的全球力量博弈中。

日本和英国是两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是美国向欧亚大陆投放力量的基地,德法是北约在欧洲的桥头堡,一方面对抗苏联和俄罗斯,另一方面避免欧洲大陆边缘地带强国与心脏地带强国进行联合;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美国与东大走近,让东大、韩国成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也避免了亚洲大陆边缘地带强国与心脏地带强国再次联合。当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依旧竭尽全力避免德法与俄罗斯的政治、外交、经贸关系过于紧密,美国与中国继续走近避免中俄建立同盟,当中美关系开始出现变局之后,以特朗普为首的一帮人又希望转身拉拢俄罗斯,也是避免欧亚大陆上的两大国结成同盟。

拿破仑战争到现在,欧亚大陆的历史实际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强国与心脏地带强国结盟与反结盟的历史,就是一部地理战略,就是英国的大陆均势策略,今天中美俄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欧亚大陆地理战略的延续。

最后要问一个大问题,在今天的中、美、欧、俄关系中,普京(或沙皇)馋涎欲滴的是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就看到了欧亚大陆和亚太地区的未来。

 
RS
  • 本文由 RS 发表于 2024年8月26日23:33:08
如松:普大帝,顿足捶胸! 环球

如松:普大帝,顿足捶胸!

2024年俄乌战争打响之后,普大帝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地要在1小时22分内拿下基辅,一旦拿下基辅泽连斯基就只能出逃。当俄军控制了基辅并导致乌克兰政府解体之后,从基辅的地理位置来看,俄罗斯至少可以控制第聂...
如松:东方妈,释放胜负手! 中国

如松:东方妈,释放胜负手!

东大正在面临通胀低迷的问题。 通胀低迷带来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出口在东亚经济体中的作用都比较突出,或者说出口就是经济的导向,这与东亚的文化、社会形态、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有关,就不再赘述。欧美...
    • 忧天杞子
      忧天杞子 9

      西伯利亞?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