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任何国家,当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之时就意味着全社会进入了去杠杆进程,而去杠杆会导致全社会流动性紧缩和物价不断下跌,这里的物价主要指的还是工业品价格。物价不断下跌意味着货币在被动升值,而货币升值就会导致政府债务、银行债务、企业债务和家庭债务被动升值,由于泡沫破裂还会推动失业上升和人们的收入增速下降,这就让被动升值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任由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所有负债主体的债务都会爆发危机,银行、财政债务危机会导致经济社会停摆,家庭、企业债务爆发危机会导致人口的生存危机,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承受的,也是任何国家进入房地产萧条周期之后都要面临的问题。此时,由于债务处于升值周期就无法继续通过加杠杆来化解债务压力,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必须推动单位货币价值下跌才能解决债务被动升值问题。这种办法并不是今天才开始采用的,1929年美国大萧条开始、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任之后迅速调降了美元含金量,目的就是推动单位美元价值下跌以缓解通缩压力。当单位货币价值下降之后,债务的价值就会下降,同时,单位货币价值下跌通胀就有望上升,负债主体的收入也会上升,就可以让财政、银行、企业和家庭从债务重压中解脱出来。
这本质是货币价值重置的过程,日本、美国、土耳其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都通过单位货币价值重置缓解了危机,虽然都留下了肉眼可见的后患,但却缓解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债务以及社会危机。
推动单位货币价值下降,一般都是由央行加大力度直接收购政府债务,也可以由央行收购股票资产,等等。收购股票资产还可以增加居民财富,对冲因为房价下跌给居民带来的财产损失,当然还可以推动居民消费,当消费增加之后就有助于缓解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债务压力,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日本央行首创直接收购股票资产的先河。
当央行开始收购股票资产之时,对于投资股市之人就会有这样的疑虑,央行会不会半途撂挑子?央行如果突然撂挑子,自己就掉进了坑里,央行什么时候才开始撂挑子?这是所有投资股市之人都最为关心的问题。
日本央行的行动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
下面这张图是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ETF数量走势图,也可以看做是日本央行增持ETF的速度。
下面这张图是日本最近五年的通胀率走势图。
从上面的第一张图可以看到,日本央行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减缓了购买ETF的速度,到2022年初进一步减缓,2022年年底之后央行几乎按兵不动了。
为什么2022年下半年之后日本央行开始按兵不动?这从日本通胀的走势上可以明显看出原因,当时日本的通胀已经达到3%以上,已经基本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压力,达到了日本央行收购日本国债和股票ETF要达到的目的,当然就要收手了。
下图是日本央行收购ETF期间日本股市的走势。
然后我们看看中国央行的做法。
中国央行在8月开始从一级市场收购国债,这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是刺激通胀的手段,与日本央行的做法并无差别。
9月24日,央行宣布成立互换基金,符合条件的券商、基金、保险公司可以使用自身拥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要注意的是,国债属于央行的货币发行保证金,当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用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换入央行手中的国债、央票之后,就意味着股票ETF和沪深300指数股已经成为央行货币发行的保证金,也可以看做是央行买入了这些股票资产,这与日本央行的做法类似。当然,一旦券商基金换回自己的股票资产之时,相当于央行又卖出了这些股票资产换回了国债,但这事却并不仅仅由券商基金说了算,也要看央行的意愿。
互换基金的规模首期是5000亿,最高可以达到1.5万亿,这是央行在记者会上表态所说。到这人们就会有疑虑,一旦达到1.5亿之后央行开始撂挑子,那怎么办?
到这,应该要思考央行收购股票资产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通缩问题,将通胀拉起来,所以,央行互换便利的规模是否达到1.5亿本身不是问题,一旦到那时通缩问题没有解决,央行必然会继续扩大互换便利的规模。无论任何时候一旦通胀达到3%以上,就意味着央行已经初步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到了那个时候央行随时都会终止互换便利,就到了警惕央行撂挑子的时刻。
这些思路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