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尊为兵仙,可惜在汉朝建立之后就被吕后所杀。
兵仙为何被杀?
有人说是因为刘邦卸磨杀驴,狡兔死走狗烹;也有人说是吕后的恶毒;更有人说是韩信过于缺乏情商,以至于多次让刘邦下不来台,因而被杀。
上述都只是世人的事后诸葛亮,甚至是主观臆想。
兵仙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如果没有了战争,就不需要兵,也就不需要兵仙;其次是有异常强大的敌人。如果敌人只是普通的敌人,一般的将领就足以应对,兵仙就没有多少价值,可当时的刘邦有一个异常强大的敌人,那就是项羽,他让刘邦百战百败,此时需要兵仙。
当汉灭楚之后,战乱年代已经过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这个强敌也不在了,兵仙自然而然就“死”了。吕雉杀死韩信,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含义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是一,一就是道,一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冲产生三,三是和气,和气就是天地万物,即万物都是阴阳相合之后的产物。
阴阳就是事物的两面性,黑白、正反、敌友、好坏等等都是事物的两面性,失去了其中的一个方面,事物就不会存在。
因为有项羽这个异常强大的敌人,才需要兵仙,当这样一个异常强大的敌人不在了,兵仙也就死了,这就是相伴相生的含义,至于怎么死,那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唐朝中期也有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兵仙,他叫郭子仪。
唐朝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叛军兵锋所向披靡,相继攻占了东都洛阳和都城长安,玄宗只能逃往蜀中,为了稳定军心,在马嵬坡还杀死了杨贵妃,大唐的天下已经是危如累卵。
郭子仪出身于华阴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积军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朔方镇的行政中心位于现在的宁夏灵武境内。郭子仪在收复河北、河东之后升任兵部尚书,也就是今天的国防部长。在公元757年收复东京和西京,加封司徒和代国公。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763年击败仆固怀恩、吐蕃和回鹘的入侵收复长安。765年单骑说退回鹘并击溃吐蕃的入侵。郭子仪支撑着唐朝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的大唐朝廷,是郭子仪重新打下了大唐江山让大唐又延续了一百多年,肃宗皇帝对此十分清楚,他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即位后更尊郭子仪为“尚父”,此时郭子仪的爵位已经是至高无上,加无可加。
杜甫曾说:“武有郭子仪,文推李太白”李白是诗仙,如果将郭子仪称为那个时代的兵仙也不为过。
但大唐天下平定之后,没有了敌人的兵仙郭子仪却得以善终,这与韩信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朝的政治体制有其特殊性,隋唐继承的都是北周的基业,而北周是从西魏而来,西魏是北魏的延续。北魏是由北方鲜卑族拓跋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崇尚武力。唐朝的节度使都是武将出身,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拿起笔还管财政和司法,集地方大权与一身。在太宗、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皇帝神威神武,节度使不敢有非分之想。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在剿灭叛军的过程中各地节度使不仅在本部军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又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让地方节度使的实力和威望大大壮大了,尤其是河北各藩镇拥有几乎可以和中央对抗的实力,再加上后代的皇帝基本都是在皇宫中长大的,对节度使的威慑力严重下降。也就是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朝廷一直面临如何镇服地方节度使的问题,这是唐朝朝廷是否可以延续下去的根本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了,但唐朝的“敌人”依旧还在那里,兵仙就必须存在。
有人总说,是郭子仪以国家利益为重得以善终,也有人说是郭子仪声色犬马让皇帝放心才得以善终,其实都是片面的。大多朝代的开国功臣,哪个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皇家的利益为重?终归没有了朝廷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谁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铁律?皇帝与功臣宿将都明白这个历史逻辑,但他们大多都不得善终。
看起来宋太祖赵匡胤比较厚道,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让大多的功臣宿将得以善终。老赵之所以“厚道”,那是因为北方还有强大的辽国,大辽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距离北宋的都城开封只有六百多公里,中间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大辽骑兵随时都可能呼啸而至,让老赵家的天下面临巨大的威胁;西边则是蒸蒸日上的西夏,一旦西夏攻取了长安,这是中原王朝的发起之地,北宋就会面临亡国之危。既然强大的敌人还在,他就必须“厚道”,他必须善待这些能征惯战的武将,否则江山随时都可能OVER。
所以,郭子仪得以善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特定的政治体制,在于唐朝皇帝的敌人还在哪里,他们就是那些已经壮大起来的各地节度使,他们的威胁安禄山、史思明一样。既然敌人还在,兵仙就不会亡,需要兵仙来震慑四方,让郭子仪得以善终。
最终,唐朝还是亡于各地节度使的反叛,如果郭子仪泉下有知,估计也只能唏嘘不已。
阴阳、敌我、黑白、好坏等对立面不仅相伴相生,而且还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父母给子女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人们认为这是好事,可以帮助子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也可以为他们的事业助一臂之力。但同样有可能助长他们的贪图享乐之心,甚至丧失奋斗精神,最终碌碌无为,“好”就转化成了“坏”。
一个人无意中丢了几百块钱,人们总会唉声叹气埋怨自己的运气太差,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但这笔钱很可能被叫花子捡到,他们是典型的穷人,帮助穷人就是善。建立这种行善的思维和行为,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爱心,也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还可以让自己被更多的人爱戴。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宽广,有多少爱、能装得下多少人,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如果实现了上述心路历程,小小的坏事就转化成了大大的好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看到一些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顺风顺水,但另外也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顺,也是阴阳互相转化的结果。
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从自然的客观出发,权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与势,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自己是否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本质是是否顺天应人,当然就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就很难成功。顺应自然,这就是道。
无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即便社会有需要,自己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也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问题,有些人在遇到问题时善于通过因势利导将所谓的“坏事”转化为“好事”,做起事来当然就可以顺风顺水,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一般。但也有些人遇到问题就怨天怨地,甚至将问题进一步激化,让坏事不断发酵,最终就会成为阻碍自己事业的绊脚石,事事都不如意,就难以成功。
阴阳、敌我、好坏等对立面不仅相伴相生,而且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随时随地互相转化,这就是道,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