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当商品不能通过边界,士兵就会越过边界。
这句话从何而来?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大萧条,到次年6月,美国就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将20000多种的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被后世的史学家认为是一则臭名昭著的法案,是引爆二战的导火索。
为何关税法案会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欧亚国家基本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这既是荣耀也是负累。荣耀就是,由于各国拥有悠久的文明,民众对国家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国家的凝聚力很强,所以,无论是大英帝国、苏联还是美国都无法征服小小的阿富汗,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也无法征服伊拉克、越南等国,即便强大的俄罗斯可以在短期内兼并中亚五国、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诸国组成苏联联邦,但最终也只能解体,这就是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在发挥作用。负累就是,由于各国之间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各国的历史边界在不断变动,让土地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积累,而疆土、民族、民族文化恰恰就是欧亚国家之所以组成的基石,最终就导致大陆各国之间严重缺乏互信,再加上大陆国家之间需要争夺陆地的地理关隘以保护国家安全,这就让各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根本无法化解。今天的俄乌战争就最为典型,是典型的民族、疆土和地理关隘的争夺。
由于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这就形成了大陆文化,也必然要求建立中央集权,也只有中央集权掌握了庞大的社会资源,才能应对国家之间时刻存在的地缘政治矛盾、地理矛盾和民族矛盾。
我们知道,一国的GDP是需要分割的,一部分属于政府,一部分属于家庭部门,当政府需要掌握庞大的社会资源以应对地缘政治矛盾、地理矛盾和国家矛盾之时,家庭部门所得的比例就会受到抑制,这就造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所以,欧亚地区从西向东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以生产为主的国家,消费则比较弱,这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经济。
一旦商品因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边界之时,就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商品出口受阻,生产与消费之间就会严重倾斜,就会导致债务错配,财政就会承压,就有可能爆发财政危机,而财政危机就是货币危机的孪生兄弟。当货币危机爆发之后,国民生活水平就会暴跌,就会陷入社会动荡,政府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第二,相对本国的国土面积来说,欧亚各国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资源比较匮乏。
是什么支撑着各国的生活水平?很多人会说是科技,是制造业,是服务业,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能源和淡水。如果没有足够的石油、煤炭、电力和淡水,上述所有行业都会失去基石,社会就会陷入严重的贫困。
因此,当商品无法通过边界之时,意味着丧失出口收入,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因为这意味着得不到足够的进口能源,本国的工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就会失去支撑,这意味着失业上升和生活水平的下降,考虑到现代农业基本都是建立在石油、煤炭、电力、淡水基础上的能源生产活动,情况更加恶劣的情形下还意味着饥饿,对那些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最为典型,这其中就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德国、法国等重要国家,他们严重缺乏能源,还有些国家严重缺乏淡水,比较典型的是伊朗、阿富汗等欧亚中部国家。
大萧条爆发和《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法案通过之后,德国就面临这样的困局。
大萧条爆发之后,美国通过高关税开启内循环,英国、法国则通过英镑区、法郎区进行内循环,德国是后起的欧洲强国,几乎没有殖民地,它又该怎么办?
除了煤炭之外,德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在大萧条和《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打击之下,失业率暴增,到1932年失业率已经高达33%,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民族主义必然崛起,小胡子领导的政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执政之后的小胡子采取扩大基建和军工投资的措施以迅速恢复经济,甚至抛弃了很多高效率的工程机械以提高就业,六年之后的1938年,德国的失业率就迅速下降到了1.3%,这已经是完全就业的水平。
但由此又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
首先,德国是一个生产效率很高的工业化国家,当商品无法通过边界、即出口受阻之后,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就很低,庞大的基建投资就是低效的;而战争打响之前军工投资则完全没有效益,让庞大的基建和军工投资就面临债务危机的风险。到二战前夜,德国财政收入的近100%都需要偿还债务利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一旦货币危机爆发,社会就会快速贫困化,这显然是小胡子和整个德国都无法忍受的。
其次,德国是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出口受制就会导致石油进口受阻,缺乏石油的德国工业体系就面临威胁,生活水平就难以维持,一旦农业衰退甚至还会面临饥饿,这更是小胡子和德国人无法忍受的。
所以就有了德国的军事扩张行动,主要目标就是扩张自己的商品流通边界并获取能源。德国主要的扩张目标之一就是被誉为欧洲油箱的罗马尼亚,目标之二就是被誉为欧洲油桶的苏联,这就是那场著名的苏德战争。
然后再看看日本,日本的人均资源更加匮乏,日本经济与德国一样严重依赖出口。大萧条爆发、《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之后,1930 至1933 年间,日本工业严重萎缩,日本丝绸出口额下降了90% 以上,这严重冲击了日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大批农民破产,社会危机开始爆发。随着财政危机和国内矛盾的日益加剧,日本走上了向东亚大陆扩张之路,这就是那场尽人皆知的战争,战争初期日本的主要资源供给国是美国。到了日美关系恶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打响之后,日本开始争夺资源,这就是日本发动的东南亚战争和缅甸战争,核心目的就是争夺印尼、马来、缅甸的石油资源。
德国、日本这种工业化十分发达、资源异常匮乏的国家是无法进行内循环的,这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随着德国和日本走向战场,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战火之中。
虽然二战的爆发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世界各国之间资源占有的极不平衡以及欧亚各国之间固有的地缘政治矛盾、地理矛盾,而美国陷入大萧条以及《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实施让这些固有的矛盾急剧恶化,他们必须打通边界,要么是商品,要么就是士兵,而士兵越过边界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商品和能源通过边界,最终成为引爆二战的起源。
上图是美国历史平均关税税率走势图,特朗普的互惠关税实施之后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通过之后的平均税率基本持平。随着商品通过边界的壁垒急剧加高,欧盟和德国已经开启了大规模的基建和军工投资活动,军工投资本质上就是军备竞赛,这仿佛就是30年代德国的影子。要注意的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开启军备竞赛之后,它国就必须跟随,否则自己就会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既然蝴蝶的翅膀已经开始煽动,战争的阴霾还有多远?
人类的历史是由不同民族的发展史共同构成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守护本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商品无法通过边界之时,欧亚一些国家尤其是那些人均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就会面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和社会危机爆发的威胁,有时甚至还会面临严重的饥饿危机,这是整个民族危机,这就是战争的温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