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古论今。
《三国志》中记载到,214年夏天,刘备率军攻破了雒城,然后围攻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占领了益州。此后,因刘备已经取得益州但并未按约定归还荆州,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起兵五万抵达荆州的公安与孙权对垒,但双方最后妥协、握手言和。这事应该发生在215年的上半年,因为下半年孙权与张辽就在合肥开辟了新战场。
215年3月,曹操西征汉中的张鲁。4月,曹操从陈仓出发,经大散关,到达河池县。7月,曹操到达阳平,张鲁战败逃往巴中,然后曹操率大军进入南郑县,巴郡、汉中郡全部投降。11月,张鲁从巴中率残部来降,曹操封张鲁为镇南将军,并封其五个儿子为列侯。12月,曹操自南郑返回,2月方回到许都,留下了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曹操远征张鲁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就在曹操与张鲁争夺汉中的时候,215年8月,孙权围攻合肥,但被张辽、李典击败。
之所以讲述上述过程是需要说明:
第一,8月那一战,张辽、李典将孙权杀到胆寒,江东小儿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所以魏国的东面战场是安全的,不值得曹操担忧;
第二,在曹操征战的很多年,荀彧一直为曹操看守后方并解决粮草问题,是值得信任的,许都预计也没有值得曹操担心的事情;
第三,刘备刚攻取益州,人心不稳,曹操的实力远强于刘备,这是曹操打败刘备攻取益州的有利时机。
但曹操未能乘胜进军益州,这或许是他犯下的主要错误之一,这也让自己占领的汉中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地位。因为秦岭的关系,汉中与关中和中原的联系很不方便,而曹魏的力量(兵力与物资)中心在中原和关中,如果要投放到汉中一带就会受到运力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这制约了曹魏对汉中的守御能力。如果益州依旧由刘璋占据着,基于刘璋十分暗弱,或许曹操还可以守得住汉中。但这时的益州已经换了主人,而刘备是一带枭雄,除非曹操自己驻扎在汉中,其它人是守不住的。
这就决定当时的曹操有三种选择,一是主动放弃汉中,虽然心有不甘,但却不是最差的选择,因为自己的兵力不会受到损失;二是继续向益州进军,一旦战胜刘备,就可以将益州、汉中连在一起,进可顺流而下攻击荆州和东吴,退也完全可以自守。即便战败,无非就是丢掉汉中退回关中,也没有失去更多;三是留下军队坚守汉中,这必然难敌刘备的进攻,本质上是被动放弃汉中,是人、地皆失的选择,这种选择当然是最差的。
我们知道,当时的曹操做出的是最差的选择。
并不是没人看到这一点,司马懿就进谏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指的是214-215年与孙权争夺荆州的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但是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不足。”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进谏。
此后,整顿了益州内部的刘备立即就在218年率军进攻汉中,夏侯渊战死。219年初,曹操只能再次亲征。此时,蜀地已经安定,刘备尽得地利,无论粮草还是兵员的转运都十分方便,面对倚仗险要地势进行防御的刘备,曹操无法占据上风,最终只能无奈撤军。刘备占领了汉中之后,天下三分的局势就得以形成。
此时的曹操已经清楚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三国演义》中说到,曹操用“鸡肋”作为暗语,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即便再次夺取汉中也无法坚守,可这时又已经失去了一鼓作气攻取益州的有利时机,这就让自己在汉中的军事行动成了没意义的事情,所以才有“鸡肋”的暗语。
天下英雄往往所见略同,在曹操启程再次亲征汉中的时候,刘备就预测说:“虽说曹操亲自前来,也无力挽回战局,我们一定能够占领汉中。”刘备知道,既然曹操已经不具备一鼓作气攻取蜀地的条件,到汉中作战就是“鸡肋”;同时自己只需据险坚守,由于曹军的粮草转运十分不变,无法长期相持,曹军自行撤退就是必然。
魏武帝曹操一生英明神武,但汉中的错误却酿成了天下三分的结局。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预测后来的天下三分,没有曹操的错误,也就未必可以实现。
以曹操的军事谋略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力,他在当时没有理由不明白司马懿的进谏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在攻下汉中之后做出最差的选择,就成了历史的谜团之一。
标题中说今天是说古论今,源于历史就是今天。
现在的世界大势十分混乱,各国各地区的博弈十分激烈,虽然美国依旧是世界的老大,但老大对世界的掌控力已经明显削弱,在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力不从心。今天,基于美国的制造业能力尤其是财政能力,必须进行战略收缩,撤出欧亚大陆上的部分兵力,然后休养生息,否则就有可能步大英帝国的结局。
如何处理阿富汗战场,就成为特朗普的难题。
帝国的衰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一般来说,陷入那些“无法打赢”的战争是比较熟悉的模式。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坟场,源于鼎盛时期的英国和苏联,都曾经雄心勃勃地杀入阿富汗,在开始阶段也是一路高歌、击败了主要的敌对武装,但是,它们却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源在于阿富汗多山,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恶劣,部落势力更错综复杂,无论英国还是苏联,占领阿富汗的大城市不难,击败阿富汗的主要武装组织也不难,但却无法彻底清除反对势力,也就意味着它们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对于英国和苏联来说,陷入阿富汗之后就陷入了那种“打不赢”的战争。当帝国长期陷在阿富汗之后,自己的财政负担就会不断加重,帝国就会衰落,让阿富汗有了“帝国坟场”的称号。
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反恐战争,2011年击毙本拉登之后,本应该无条件地立即撤出阿富汗,迅速结束战争。但美军却未及时撤出,而是希望继续扶持喀布尔政府、期待它具有长期稳定阿富汗局势的能力,当然也希望比较彻底地铲除塔利班的武装力量。此时的美军就陷入了当初英军和苏军的模式,陷入了“打不赢”的战争。一旦美军被长期拖在阿富汗,就会让美国的财政持续失血,削弱甚至拖垮一个帝国,对于美国来说,时间是最为致命的。
对于特朗普来说,阿富汗已经是类似汉中那样的“鸡肋”。
特朗普或许看到了这一点,他希望尽快从阿富汗撤军,虽然美军将领中不乏反对的声音(这会有损美军的声誉),但改变不了特朗普的决心。但此时,却有人用实际行动高喊:“快,别让特朗普跑了!”
《纽约时报》日前爆料称,美国情报部门断定:俄罗斯军情部门出钱,悬赏阿富汗人杀死美国士兵!
性质很恶劣!美国舆论一片哗然。
面对媒体这样的指控,无论特朗普还是普京都极力否认,前者还是熟悉的老套路,说这些都是假新闻,而普京更是极力反驳,否则一旦美国反击就会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代价也十分高昂。
既然阿富汗人在杀死美国士兵,如果特朗普在这时候选择强行撤军,就相当于落荒而逃,肯定会受到军方的激烈反对,阿富汗战争就可能要继续持续下去,特朗普就还要拿着那块“鸡肋”。
所以,这条消息很可能是真的,因为花点钱将美军拖在帝国坟场,是普京很开心的事,当然也是内衣、三胖乐见的事,是花小钱办大事。何况,当初苏军在阿富汗的时候,美国、欧洲大国不也是这么干的吗?
世界历史上,这种“打不赢”的战争往往会决定天下的大局走势。汉中这块“鸡肋”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局势,阿富汗这块“鸡肋”也成为大英帝国和苏联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天这块“鸡肋”依旧在特朗普手中。
这种“鸡肋”现象只体现在军事上吗?不!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有些社会,全社会的所有人都努力去读书、当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源在于这样的社会中,创造财富的大多数人或大多数企业,并不能占有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也无法主导这些财富的分配。比如,如果一个社会有很多垄断行业,它们可以随意提升经济活动中最基础的价格,就可以把企业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轻轻松松地拿走。拿走的方式也十分明显,只要将电价、能源价格、运输价格等提高一定的比例,就可以将企业的所有盈利拿走。还比如,当圣上缺钱的时候,提高企业和居民实际需要缴纳的广义税率(既包括会计栏目中的税赋,也包括通过加速印钞制造资产价格泡沫征收铸币税,还包括纵容官吏贪污纳贿等),也可以将所有企业和个人的盈利拿走。最终,当创造财富的人和企业无法占有和支配社会财富的时候,经济活动的绝大多数行业就成了“鸡肋”(只有垄断的基础行业、税务行业、印钞行业除外,这些行业可以称为“权力”行业),只有读书、当官进而掌握权力这个行业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虽然不创造财富,但却可以掌控、分配全社会的所有财富!这样的社会,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民生活水平就不会进步(其历史平均值会长期停留在农耕社会的水平),因为创造财富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是“鸡肋”。
在这样的社会,掌握权力是唯一的非“鸡肋”行业,真正的富人基本都会集中在这个行业中(当然是以隐形的方式存在),所以巴西人一生的目标就是成为公务员(以前特别写过相关文章)以争取掌握权力,让国考成了独木桥。为了跨过这座独木桥,手段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有些占有特定优势的人群就开始冒名顶替上大学,让这座桥成了滴血的独木桥。
今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鸡肋”活动,请远离。
评论